第151章 神威大炮 (第1/2页)
五个月后,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摸索,兴武朝的新式火炮开始形成了雏形,官员们为其起名叫做“神威大炮”,浓浓的中式风格命名。
神威大炮有数项先进性能,最基本的是,后装,燧发,弹药一体,射程远,射速快,持续发射次数高,开花弹丸,总之,其性能达到了一战早期水平。
当然缺点也非常多,比如稳定性低,主要原因是炼钢工艺不成熟,工匠们缺乏对钢材品质把控的经验以及机械加工技术低劣,大多数工艺还属于手工艺。
兴武二年三月,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神威大炮终于迎来了试射的日子,这一天兴武朝满朝文武天不亮就到了试炮地点,包括兴武帝朱常淓,也是早早的便到了现场。
朱辰钰带着一千多工匠,在现场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这些工匠分工非常多,有研发火药的,有加工炮弹的,有制造引信的,有设计炮架的,有设计炮闩的,有研发炮管的,基本上所有细节都有人负责。
当然,负责计算弹道和把控整体性能的工作只能由朱辰钰亲自下场,毕竟明朝人不懂第一牛顿定律。
当太阳升起,兴武帝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让整个试炮过程增添了一丝神圣肃穆的气氛。朱辰钰是不看重这些的,但是为了照顾人们的情绪,就由着他们折腾。
方圆数十里的大校场坐落在一座山的山脚下,这座大校场已经完全颠覆了明朝对校场的定义,这可以跟现代练兵场媲美了。可以说,便是此刻研制出了坦克,也完全可以在这个大校场里横冲直撞。
试射的大炮有两门,按照一用一备的规格制造,而经过朱辰钰的测算,这两门炮的预订射程已经达到了五里,如此远的射程必须使用望远镜才能观察。
望远镜这种金贵玩意儿在电动机和发电机发明之后就开始了批量制造,磨制镜片已经可以电动化,极大的增加了望远镜的产量。
所以这试炮现场基本上有头有脸的都是人手一只望远镜,当然只是单筒望远镜。
仅凭朱辰钰一人传播科学技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奇迹了。毕竟在明朝人眼里,科技属于不入流的玩意儿,要不是切实受了电报的实惠,这些人才不会理会朱辰钰的奇怪脑洞。
校场上,“轰隆!”一声炮响。一团火光如流星般飞向远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发射的大炮已经散架,炮管还冒着硝烟。整个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失败了!
朱辰钰和匠人们围了过去,看着断裂的炮架不禁陷入沉思,大炮后坐力很大,完全超出预料,不过还好,炮管没有明显变形,看起来强度不错。
朱辰钰不禁笑了,再去看看炮弹,为啥没有开花。
五里之外的土丘,一座巨大标靶跟前,有一个深深的土洞,未爆炸的炮弹就在里面。工匠们七手八脚的把炮弹挖出来,拆掉外壳,拆掉延时引信,将三斤装药全部倒了出来,这才发现,是引信没有被引燃。
找到原因后,朱辰钰如释重负。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试!
轰鸣声再次响起,第二门炮已经发射,远处传来一声闷响,便见烟尘升腾,颇为壮观。
“响了!这次响了!”有人欢呼起来,远处观望的皇帝和文武群臣们也一阵骚动。纷纷举起望远镜观察。
看着直径达到三米左右的弹坑,朱辰钰不禁点头,看起来威力不错。这炮弹可比五雷箭威力大的多。
自此,可用于实战的第一代开花炮弹算是研制成功了,接下来就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开花弹的可靠性更高。
“后坐力太大,这个问题需要解决。缓冲装置?嗯,还需要研究液压或者气压设备,弹簧也需要研发!”朱辰钰默默思考,需要研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