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2/5页)

张弥回家取了锄头来,然后亲自下了田,就着他们拉起的直线,用锄头挖出田泥,堆成垄,在垄的两侧留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空隙,然后相距约一只脚的间距,再起另一道垄。苏暖玉接连勾出了三道垄,累得腰都快直不起来了,便将锄头丢给张右,让他有样学样的做,她自己则伸手双手,将刚才勾出的垄细细抹平整,同时把苏亦亨也叫下来一起干了起来。

“苏姑娘,这么劳神费力的,我都可以栽好半块田啦,有用吗?”张弥一边帮哥哥拉线,一边疑问道。

苏暖玉抹好一道垄以后,将秧苗分好,插在垄的两侧,栽得既快且匀。听到张弥这么问,便停下手来,自信满满地说道:“相信我,没错的!”

她之所以这么自信满满地,是因为半旱式栽培技术当年在四川各地开始推广的时候,一开始没人理睬农技站的技术员,是政府派小分队的人强制大家做的。不过当年就立见奇效,收割时产量明显高于往年。于是乎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小分队的人来过问,家家户户都相当自觉且心甘情愿地使用半旱式了。

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靠天吃饭的情况下,特别是农民,粮食的产量几乎直接决定家庭的收入情况。苏暖玉见张家如此贫寒,不由得生了想要帮一把之心,虽然不敢保证会不会成功,但她很想试一试。

“哎,张右,你们慢慢忙,我们先回家啦!”邻近的一家农户已经插完了秧苗,其中一人在田角洗了腿上的泥,略带讥笑的神情对张右说道。

“哦哦,知道啦!我们还有一会儿”张右是跟人家一起开始的,如今人家已经结束了,他还在这里忙活,也不知道苏暖玉搞的什么古怪,多做这些看似无益的事,不由脸上微见惭色。

苏暖玉自然也听出了那人语气中的不屑之意,当然也知道新鲜事物刚产生的时候是会遭到奚落嘲笑和排斥现象的,倒也不以为意,只是言语中安慰了张右一番。

“张大哥,不要去跟那些人一般见识。等将来你粮食丰收的时候,他们会眼红你得要死,到时你可得意啦!”苏暖玉一边插着秧苗一边说道。

“哦哦哦,苏姑娘,我听你的!”张右被苏暖玉的话语所感染,似乎看到了美好的远景,咧开嘴笑了起来

苏暖玉做事,雷厉风行,只见她来来去去,下手迅捷无比,不多一会儿,竟是将苏亦亨平整出来的田垄都插完了。苏暖玉这才稍稍松了口气,立起身子,做了个扭腰的动作。她的老腰啊!

此时,几个路人好奇地停了下来,将苏暖玉的大作打量了又打量,脸上并不见嘲笑之色,只是惊疑难解地面面相觑了一番。苏暖玉心想,看样子来了几个有眼力见的。她不由得也打量起这几个人来。

第五十七章偶遇天子(下)

走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浓眉大眼,一脸正气,年近五旬,身上虽然穿着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竟丝毫也掩盖不住他浑身散发出来的富贵之气。若是当官的,应该是个清官。若是商人,定当是对得起良心的商人。苏暖玉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起来。

跟在他后面的有四个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锦衣男子,眉目间跟那黑丝绸汉子极像,想来应该是父子关系。然后是一个书生打扮的男子,眉清目秀的,只是满身的酸儒气息。接着是一个身形魁梧眼神敏锐的武生,估计是黑丝绸男子的保镖之类的。还有一个年纪跟他相近的男子,明显是个娘娘腔,苏暖玉只瞟了一眼就不想再多看了。这个人倒是什么人都收为己用呢。

“这位姑娘,请问你们为什么与别人家的耕作方式不太一样呢?”良久,那个黑丝绸男子终于发问了。“为什么要多耗费时间精力做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么?”

“好处么,好处就在于可能秋收的时候会增产。”苏暖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得笼统地回答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