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洪武六年九月 (第2/3页)

资需求,又能促进当地纺织业的发展。”

【杨靖(恭敬地说):“陛下圣明,如此一来,还可节省运输粮食的人力物力,一举多得。”】

第四幕:礼仪制度,朝堂规范

【时间】:礼部尚书刘昭先(刚上任不久)出列,开始奏报礼仪与制度方面的事务。】

【地点】:奉天殿

【刘昭先(恭敬地说):“陛下,臣部已拟定散官资给以及文武官诰命制度。散官资给明确了京官和外官的考核与晋升,文武官诰命制度则对诰命、敕命的制作、印章、轴材等作出规定。”

【朱元璋(仔细听完,说道):“散官资给关乎官员的勤勉与晋升,要公正合理;文武官诰命乃朝廷对官员的认可与褒奖,制作务必精良,彰显朝廷威严。”

【刘昭先(领命后,又奏报):“陛下,礼部还奏定了百官常朝班次及奏事等礼仪,对新任及武臣要求进行礼仪演习,由御史监视。”

【朱元璋(严肃地说):“朝堂礼仪,关乎朝廷形象,不可有丝毫马虎。新任官员和武臣要尽快熟悉礼仪,御史务必严格监视,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第五幕:工程建设,河桥与大钟

【时间】:工部尚书赵翥出列,汇报工程建设情况。】

【地点】:奉天殿

【赵翥(兴奋地说):“陛下,大喜之事!临濠池河桥已建造完成,桥有七座,横长二十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坚固美观,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和物资运输。”

【朱元璋(满意地说):“好,临濠乃朕的故乡,建造此桥,意义重大。这池河贯穿临濠,是交通的关键节点。此桥建成,不仅方便了百姓,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赵翥(又奏报):“陛下,还有一事。大和钟也已铸造成功,此钟仿宋景钟,以九九为数,后取周易保合大和之义命名。”

【朱元璋(微微点头):“这大钟乃国之重器,声音洪亮,可传千里。保合大和,寓意着我大明江山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第六幕:文化革新,文风之变

【时间】:翰林院学士宋濂出列,奏报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事务。】

【地点】:奉天殿

【宋濂(恭敬地说):“陛下,为了改变文风,臣建议诏禁四六文辞,要求告谕臣下之辞务从简古,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

【朱元璋(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如今文风浮华,空洞无物。诏禁四六文辞,就是要让官员们的奏疏、告谕等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便于朝廷了解民情,处理政务。”

【宋濂(点头称是):“陛下所言极是,文风关乎官场风气,简洁务实的文风,更能促进政务的高效运行。”】

第七幕:军事布局,沔阳卫立

【时间】:兵部尚书唐铎出列,奏报军事部署。】

【地点】:奉天殿

【唐铎(大声说):“陛下,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臣部建议在沔阳设置卫所。”

【朱元璋(目光坚定,说道):“沔阳地处江汉平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设置沔阳卫,可有效控制周边地区,防范外敌入侵,保障百姓的安全。”

【唐铎(领命道):“臣遵旨,定当挑选精锐将士,驻守沔阳卫,确保地方安宁。”】

第八幕:朝会尾声,家国展望

【时间】:朝会接近尾声,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群臣。】

【地点】:奉天殿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今日朝堂之上,诸位爱卿各抒己见,为我大明的发展出谋划策。无论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官员的任免,还是民生的保障、礼仪制度的完善,以及文化、军事等方面,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