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洪武十二年五月 (第1/3页)

人物介绍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深知民间疾苦,对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谋划,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繁荣的帝国,性格坚毅果敢,极具威严,同时又有着对百姓的怜悯之心,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方方面面,以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

沐英:征西将军,自幼被朱元璋收养,与皇室关系亲密。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屡立战功,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和尊敬。此次负责平定西北西番等部的叛乱,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

徐达:明朝开国名将,战功赫赫,威望极高。他善于谋略,作战经验丰富,是朱元璋的得力战将。虽然此时未直接参与西北战事,但对国家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见解,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朝廷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

胡惟庸:当时的丞相,精明能干,善于揣摩圣意,但权力欲逐渐膨胀,在朝廷中结党营私,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理政务和与各方势力的周旋中,展现出了复杂的政治手腕和野心。

杨宪:曾经活跃于朝堂,精明干练,善于处理政务和情报事务。虽因种种原因已失势,但仍心系朝廷局势,凭借着自己的见识和对各方动态的了解,有时会为朱元璋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

日僧绝海中津:怀良亲王派遣的使者,学识渊博,精通佛法和外交事务。他肩负着促进琉球与明朝友好交流的使命,希望通过此次进贡,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大明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充满好奇。

第一幕:朝堂议事

旁白:洪武十二年五月,应天府的皇宫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金砖地上,光影斑驳。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朱元璋(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爱卿,今日朝堂议事,先说说北平田租减免一事。如今农事正忙,百姓生活艰辛,减免田租,诸位可有异议?

胡惟庸(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减免北平田租,实乃惠民之举。北平乃北方重镇,百姓安稳,则边疆无忧。此举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彰显陛下爱民如子之心,臣举双手赞成。

徐达(微微点头,沉稳地说):丞相所言极是。百姓乃国家之本,如今减免田租,可使百姓安心务农,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有裨益。

朱元璋(微微颔首,露出满意的神色):好,此事就这么定了。着户部尽快落实,务必将这惠民之策传达至北平每一处乡村。

旁白:群臣纷纷表示赞同,朝堂上一片和谐的景象。然而,朱元璋的神色很快又变得凝重起来。

朱元璋(眉头微皱,语气沉重):西北战事依旧吃紧,洮州等地的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沐英将军虽屡立战功,但西番等部狡猾多变,局势不容乐观。众爱卿,可有良策?

胡惟庸(眼珠一转,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增派援军,补充粮草和军备。沐英将军虽勇,但兵力有限,若能得到更多支援,定能早日平定叛乱。

徐达(轻轻摇头,提出不同意见):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西北地势复杂,增派援军需谨慎行事。贸然增兵,可能会引起敌军警觉,反而不利于战事。依臣之见,可先派遣斥候深入敌军后方,打探虚实,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战略。

旁白:群臣们开始小声议论起来,各自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这时,一直沉默的杨宪微微上前。

杨宪(恭敬地说道):陛下,臣有一言。西北叛乱,除了军事镇压,也可考虑恩威并施。对于愿意归降的部落,给予一定的安抚和赏赐,分化敌军势力,或许能事半功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