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毗陵翼改制 (第2/4页)

遇春的肩膀):“好,我们携手共进,定能成功。”

第三幕:攻占婺州

旁白: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向婺州进发。抵达婺州城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徐达(站在阵前,指挥若定):“兄弟们,听我号令,攻城!”

常遇春(挥舞着长枪,一马当先):“杀啊!跟我冲!”

旁白:义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城门,喊杀声震天。元军拼死抵抗,但在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义军士气高昂,勇猛无比。经过数日激战,义军终于攻克婺州。

徐达(进城后,安抚百姓):“百姓们勿怕,我们是义军,是来解救你们于水火之中的。”

常遇春(兴奋地对徐达说):“徐将军,我们成功了!这下婺州就是我们的了。”

旁白:婺州百姓看到义军纪律严明,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徐达和常遇春深知,占领婺州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好此地,赢得民心,才是更重要的任务。他们的心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未来责任的担当。

第四幕:婺州的治理与人才任用

旁白:朱元璋得知婺州已被攻克,十分高兴,随即对婺州的治理做出安排。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婺州如今已归我们,需选派得力之人治理。我任命儒士王宗显为宁越府知府,陈从贵为东阳县知县,吕兼明为永康知县,王道同为义乌知县,杨苟为武义知县。这些人都是有才能的儒士,希望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安抚百姓,发展地方。”

李善长(点头称赞):“主公此举深得民心,儒士治理地方,能以教化为本,促进地方繁荣。王宗显等人必能不负主公所托。”

旁白:王宗显等人得知任命后,纷纷表示要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王宗显(感激地说):“承蒙主公信任,宗显定当殚精竭虑,治理好宁越府,不辜负主公的期望。”

旁白:王宗显深知这是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心中怀着对朱元璋知遇之恩的感激,暗自发誓要让宁越府焕然一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了朱元璋的大业,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第五幕:地方治理与赈济

旁白:在婺州,王宗显等官员迅速展开工作。他们了解到当地贫民生活困苦,便向朱元璋请示赈济事宜。

王宗显(修书给朱元璋):“主公,宁越府贫民众多,生活艰难,恳请主公发仓赈济。”

朱元璋(收到书信后,立刻下令):“开仓放粮,赈济宁越府的贫民。另外,对于降军的将校妻子,也要给予赈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宽厚。”

旁白:这一举措让宁越府的百姓和降军家属对朱元璋感恩戴德。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收拢人心的重要手段。他深知,在乱世中,百姓渴望的是安稳的生活,而他的赈济之举,能让百姓看到他的仁政之心,从而更加支持他的事业。

百姓甲(感激涕零):“朱大帅真是大好人啊,我们终于有活路了。”

降军家属乙(感动地说):“大帅如此宽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第六幕:宽刑政策的推行

旁白: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司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决策。

朱元璋(对提刑按察司佥事说):“你分巡郡县录囚,对于笞刑的囚犯予以释放,杖刑的减轻一半处罚,重罪囚犯杖责七十,其中有贪污受贿情况的人免除征收。乱世需用宽政,让百姓感受到我们的仁慈。”

单安仁(领命道):“主公英明,此举必能让百姓感受到主公的恩德,人心所向,大业可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