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钟声再响 (第2/2页)
贾政不会后悔自己刚刚的话。
贾芸此子,贾家已经决定放弃。
再者说,贾政也不相信,贾芸还能弄出什么大动静来。
无非是一时取巧获得了天子一时的垂青。
事后证明,天子是一时冲动。
可一不可再。
今天的事,绝对与贾芸无关!
……
韦期逸听到钟声时才刚醒。
昨天他和几位同年喝酒,不小心喝的大醉。
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韦期逸行事方式犀利,做事果决,又擅长攀附。
在都察院过百个监察御史中,韦期逸算是公认的明日之星。
韦期逸被陶炳吉这位大学士选中,又被直管的上司,都宪大人沈鸿翼看中,可以说此后的仕途将会一帆风顺!
他是三年前的进士,前方已经是一片坦途。
而不少同年,此时还在某地当着知县,战战兢兢等着上宪考评。
一旦考在中评,只能继续留任知县。
考在下评,可能会调到边远地方的小县当知县。
甚至转为佐杂官。
那前途就彻底毁了。
就算考在上评,也不是一定会升官,可能调任到某个大县当知县。
再考为上评,才有机会行取御史。
这时候才站在和韦期逸相等的位置上。
差距太大了。
就算在监察御史这个群体中,韦期逸也是站在上风了。
这一次的江山在德不在险的文章刊登,虽说夸赞文章的没有几人,大伙儿都看的出来这是一篇应制文章,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但恭维奉承的人很多。
谁都知道,韦期逸完成这一次任务后,已经被大佬们接纳和认可了。
前程似锦啊。
正因如此,向来谨慎小心的韦期逸才会喝的大醉……
起床之后,听到景阳钟声,韦期逸换了大朝会的梁冠朝服,急匆匆的赶向宫中。
……
“又是贾芸?”
“天时人口论?”
“政翁,你猜错了啊,还真的是贾芸的文章。”
“嘶……这篇文章,比王朝周期论更胜一筹啊!”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怪不得从成周至秦汉再到隋唐两宋,兴衰有时,原来是和天时有关!”
“和人口也有关系。战国时人口已经到顶峰,各国都是耕战一体,鼓励生育。但因为战事不休,外部压力减缓了内部矛盾……贾芸这话怪怪的,但看着是很有道理!”
“没错,战国一结束,秦国大一统,人口到了五千万人左右的阈值。”
“秦的关中人口没拿到大一统之后的红利,反而出尽全力在战事之上,战争结束后徭役依旧,征发不停,老秦人也疲惫不堪了。”
“内部和外部矛盾加深,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大乱!”
“唉,我又要提过秦论了,这是吊打贾谊的过秦论啊。”
“两汉之间都是大乱,因为人口都达到了五千万。”
“大唐也是,安史之乱时,土地兼并只是诱因,节度使是外因,真正的原因是人口膨胀,分田不足。若均田还能保持,府军就有战斗力,强干弱枝,区区节度使领的边军何足道哉?”
“至明末,人口过亿,矛盾更深,乃至几万人丁的伪清趁虚而入。”
“嘶……这么一说,我大周人口也过亿了啊!”
一众正在讨论的官员顿时面面相觑,不少人都是觉得口舌干燥,浑身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