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4/4页)
笑笑,“渐悟与顿悟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只是到了神秀和慧能时期,才被传得沸沸扬扬。悟性好,具有深厚慧根者,自可举一反三,但对于世上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一步一步来领会。慧能大师曾有名言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人心在动。’这样的说法对大师来说,当可立即领悟,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无疑于对牛弹琴。佛学的宗旨在于普度众生,劝导世上所有之人一心向善,通过修禅达到极乐。因此,普通百姓才是佛之主体,他们更加适合于渐悟法门。”
“那陛下之意是倾向于。。。。。。”
海无影打断道:“枯荣大师,是不是说适合于大多数百姓的渐悟修行方式更好呢?当然不是,任何教宗、门派都要有领路者,这些少数人乃是一宗一教的精神支柱,他们的悟性远超常人,自然不必按部就班地修行。”
枯荣点了点头,思索了片刻后道:“陛下,那为何在你们大唐的佛学流派中,是以禅宗顿悟说为主呢?”
“这和我国的历史有关。”
“陛下,愿闻其详。”
“在我中华大地上,数千年来并未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时而佛教占先,时而又以道教为尊,人们的思想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了较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占主导地位的官僚阶层是不可能做到渐悟修行要求的,他们显然不想,也不会通过闭关苦行、云游四海、苦读经典来提升自己的佛学修为,最常见的也就是闲暇时抄抄经文,或者为寺庙捐一些香油钱。这就导致了他们对顿悟说产生了共鸣,由于他们有权有势有影响力,便使得顿悟说在我朝占据了上风。”
第五十四章 约定
第五十四章 约定
海无影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枯荣大师,继续言道:“在佛家的修行方式中,渐悟与顿悟两种法门分得这般清晰的,也只有我大唐的佛门,佛教的始源地天竺国便没有细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朕刚刚所言,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有关。枯荣大师,因人而宜、因地而异,乃是修行之不二法则,如果死搬硬套,势必会走上形而上学的修行路径,严重者甚至会南辕北辙。佛教尊崇包容,分宗分派本就违反了佛祖旨意,况且还要自认正宗,斥责他派,这实已到了走火入魔的边缘。”
“陛下高见,贫僧不如也。”枯荣仔细思索了一会后叹道,“贫僧修行多年,却是远不及陛下之大智慧,惭愧、惭愧。”
“非也非也,大师不必过谦。”
“陛下,贫僧受教也。”
海无影笑道:“朕于佛学并无深厚的造诣,但世间万事万物皆互通也。枯荣大师,既然你不远千里来到我朝,朕便送你一首诗,或许会对你今后的修行大有帮助。”
“请陛下恩赐。”
“我朝有座名山,叫做庐山,大师知道吧?”
枯荣一愣,心下暗自想道,“怎么又说到庐山了?”
不过,此时的枯荣却是不敢再小瞧眼前这位唐朝皇帝,恭恭敬敬地答道:“回陛下,贫僧知道。”
“恩,这首诗就是写庐山的,枯荣大师,请听好了。”海无影慢慢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待枯荣小声地重复了一遍后,海无影又道:“人都有盲区,或者说是一种思维的惰性。枯荣大师,既然困惑于顿悟和渐悟之中,何不跳出其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陛下,贫僧听陛下之言,脑海中似乎灵光闪过,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