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5页)

。可是,今天他们都感到遗憾:太子和魏王在此,没人敢和他们争。

接下来,太子和魏王的手下都送过去了10两白银,并递上了主子的名帖。

那个手持文牍的侍女,验看了一下名帖,说道:“今天的两位贵客,是尊敬的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奴婢代表我家小姐,对您们的关照表示感谢。”说着,对着台下行了个礼。

接着,她打开了文牍,念出了里面的题目。

侍女说道:“我家小姐身在繁华的长安,年迈的父母却在遥远的南方,她们思念家乡,今天的题目就是,以思念家乡为题,诗中要有扬州景物。

体裁不限。时间是一炷香(大约25分钟)。”

说完,就点上了一支香。

描写思念家乡,这个题材实在是太普通了,可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来说,却很难,因为他们生长在北方,对于江南没有什么概念。

那时的南方,在他们的心目中是莽荒之地,扬州虽然繁华,可是他们没有去过,对扬州的印象也就是去过扬州的官员们简单的描述。这可把他们难住了。

魏王李泰并不发愁,他认为,自己虽然困难,可是太子李承乾就更困难了。李泰的文学馆里,有南方人,时常也谈论了一些南方的景物。

他和杜构一商量,就开始在一起凑诗。

这边李承乾真是傻了眼,他的文采本来就不及魏王,扬州他也没有去过,真不知道如何下笔。

长孙冲也是个二把刀,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开头。

程处默是个武官,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对于诗词基本上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他们之所以敢来比试,是因为李等三害打了包票。于是几人就望向三害。

李听完了侍女的题目,立马就开始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子就找出了数十首描写扬州的诗词,他正在从中挑选的时候。李旦说话了。

李旦说道:“我来。”说着就拿起纸笔开始写了起来。

原来,李让李旦和杜荷背诵了数十首名家所写的唐诗。李旦记忆力好,理解力也高,因此,大部分唐诗他都记住了。

在他所学的唐诗中,恰好有一首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当然,名字已经被李改成了《忆扬州》,作者就是无名氏,现在就是李旦了,以后就是李承乾了。

“我靠。跟我抢!”上次在西市,在美女面前,李的风头就被李旦和杜荷抢了。这回露脸的机会,又被李旦给抢了。

“算了,谁叫咱是大哥呢。”李在心里安慰自己。

抄袭当然快了。很快,李旦就写完了诗词。

李承乾和长孙冲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看完了李旦的诗,两人大喜,急忙就想把诗交上去。

李想阴魏王李泰一下,就拦着他们,要等李泰先交上去再说。

魏王李泰是真有才学,他和杜构商量着写完了诗,也仅仅用了不到半柱香的时间。

在李泰交上去之后,李等人假装研究,故意抓耳挠腮地做出为难的举动。最后,在熏香快要烧尽的时候,交了上去。

侍女收好了两份诗词,送进了后台。

不久,侍女就出来了,她说道:“今天,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都写出了好诗,现在奴婢就给大家吟诵一下。

她拿起一份诗词,说道:“我现在吟诵的是魏王殿下的诗。

江南三千繁花地,浩淼江畔是故居。陇上长安回头望,梦里扬州长唏嘘。”

“好!”应该说,魏王的诗真的不错,虽然有些毛糙,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这样水准的诗来,还是令人佩服的。观众一阵喝彩声。

观众们都认为,这次太子李承乾肯定是要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