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5页)
操、跑步,练习瞄准射击,练习拼刺刀。大虬早先学的武功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他给同伴们教授刀术、棍术,为的是一旦没有了钢枪子弹,用大刀、用木棍也能同敌人进行战斗。
他们都做好了一切准备,一旦上边有命令,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到前线去跟日本鬼子厮杀。
不过后来他们都没有去成。一是生于西安东郊的孙将军率领的部队在中条山作战十分勇猛,使气焰嚣张的日本军队遭到了极为顽强的阻击,日本鬼子并没有打进潼关来;二是上头始终没有发来调他们上前线去的命令;三是听到了从前线回来的人所说的一些传言,多少让人有些心酸或心灰意冷,因而自卫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竟莫名其妙地又散伙了。
大虬、春来、仲德几个人沸腾的热血慢慢也就凉了下来。有人提议自己投奔到前线的队伍里去,可是他们把各人自家的情况一酌量,又都觉得走不开了。尤其是陈大虬,母亲年纪大了,且身体常患疾病,暄璋、存根还都是小娃娃,自己一走,两家子那么多地,那么多活,要靠母亲跟莲仙、罗英三个女人支撑下来,也实在太难为他们了。老老少少两家子人,都指靠大虬这根顶梁柱呢,大虬走了,这老老小小的日子还真不好过呢。
于是,他们又都回到各自的家里。
好在中条山成了一道日寇跌蹄难以逾越的钢铁屏障,所以碧竹寨的人也就还跟往常一样,太阳仍从东边升,月亮还往西边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入洞房的照常入洞房,该做满月的依旧做满月,既忙活春种秋收,也忙活育女生儿。
世界动荡不安,但生命的规律却并不因有了战争就有所改变。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一眨眼,陈存根长到十周岁,冯暄璋也长到十七了。
日本人投降了,中国大地上的炮火硝烟却更加猛烈了。执政的国民党和当年的宋太祖得了一个毛病:卧榻之侧,容不得他人安睡。曾经宁愿“亡于帝国主义”也不愿意“亡于共产党”的总统蒋介石,容不下在野的共产党,非要把共产党诛尽杀绝斩草除根不可。而“在野”的共产党也绝不想永远“在野”,他们的奋斗目标是要推翻国民党政府所代表的“三座大山”。
于是,中国的内战又开始了。
内战的规模似乎比跟日本人打的时候还要大。战争是需要用人的生命去做代价的,于是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就凭着自己拥有的权力,在全中国征兵。人都是爱惜自己生命的,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又远与打日本人不同——打日本是抗击侵略,打内战是自相残杀——所以老百姓愿意当兵的并不多。没有人愿意当兵,政府就下死命令,凡家中有两个男人的,必须抽一个强壮男丁去当兵,这叫“拔壮丁”。后来仗打得吃紧了,并不很“壮”的“丁”也得要往战场上去。只要家里有两个男娃,十六岁以上的孩子就得去服役,而正在县城读书的冯暄璋,正在“壮丁”线上。
时局越来越紧,征兵拉夫已到了疯狂的地步。万一莲仙生下来的是个儿子,那么暄璋就难逃被征壮丁的命运。暄璋是天时唯一的根苗,如果他被拉了壮丁,万一在战场上送了小命,自己该怎样对天时哥和干妈交代?生下自己的孩子而让天时的儿子去送死,你陈大虬还算个人吗?所以尽管他深知莲仙的一片真情,但仍然毫不犹豫地决定:万不能让这个孩子出生。
第14章 践承诺大虬舍亲子 酬旧情谷雨救恩公(5)
万般无奈,莲仙只得含着眼泪又抓回几副药。在一阵阵锥刺刀割的疼痛中,一块血肉从腹中掉落了下来。——那是一个已经成形了的男婴啊!那是毕莲仙和她心爱的陈大虬共同的儿子啊!看着那一团血,肉毕莲仙哭了,直哭得气咽喉堵满面泪光,两只眼睛肿得如同两个红桃儿一般。
把那团血肉用一件破衣服包好准备埋进牲口圈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