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唯才是举、攻心为上 (第2/4页)

休与几名有幸在帐内旁听、记录的令尹、文书们,却是听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封无休猛地起身,离开书案,疾步上前,撩衣跪地,大礼参拜,高声道:“吴公,小姐所言甚是!想我封无休,空有一身笔墨,却无出头之地,只得在战场上拼死搏杀。只因战场上才有我等白身寒门的上升机会,官场上我等根本无路可走,只能委身大族,充当门客,阿谀奉承,谄媚侍人。即便做出成绩,亦被贵人忽视,封赏所得官位,尚比不得世家刚出生的婴孩,何其不公!”

其他几个文书见状,亦纷纷跑过来,跪地恳请吴公采纳清灵的献策。

吴昊见此情形,心中大为动容,问道:“尔等难道不惧分科考试?不怕考评贬官?”

几位文人答道:“不惧!若本领不及他人,自当心悦诚服,甘愿为贤能之人下官,他人有才,我等绝不嫉妒,愿虚心请教治国之能。”

吴昊面露欣慰之色,赞叹道:“诸君真乃贤良之士,此策大善!”

次日,吴公大帐内一片忙碌,起草了四份政令,昭告天下。

其一:军功分田令,昨夜随军之民夫皆可在其乡野获得十亩良田,伍长二十亩,什长四十亩,营官八十亩,今后立下军功,每计一功加十亩,集体军功全部加田,个人勇武另加田。

其二:三年免税令,吴国治下农夫三年免征赋税,轻徭薄役,三年后,农夫赋税永不超十分之一,徭役永不超越国一半。当然这赋和税是分开的,合起来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总比原来官吏和贵人一起收十之八九要好太多。

其三:乃开科取士之令也。吴公设立文经、策论、军略、明算、医药、农耕、工器、历史、杂学凡九科,于吴国之官职遴选,秉持唯才是举之原则,全然不问出身门第,皆须分科参与考试。其考试之法,采用糊名以判卷,如此方能公正区分优劣高下。待名次既定之后,方始揭开考生姓名。名次居前者,授予高职显位;名次居中者,委以中低之官职;名次靠后者,则不予录用。凡为官者,每三年一比政绩,其评比之依据,俱为职责所系之政务,其余诸事皆不相干。政绩卓异者予以升迁,中等者平级调任,下等者则贬谪官职。

其四:军功赐爵令,军中将校之官,以功勋大小,册封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有德者为贵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者,夺爵降等。杜绝残暴贵族,另立道德新贵。

随后,吴公派人在军营、民夫营中大声宣读,更派遣内力高强之人在城内高声诵读。此等举措,仿若巨石入水,震惊天下。

未等城内老贵族有新反应。

清灵差人精心铸造黄铜官印,同时打造刻有阿拉伯数字的铜烙铁。

于竹片之上,指导数百人以烙印阿拉伯数字序号替代书写名姓,只因书写名姓过于耗时。让吴军军卒、民夫、山民按照家乡编号分发,众人再自行选取自身的编号数字,后续将逐步完善登记造册事宜。

吴国随军官员每计一功,便会在竹片上用铜烙铁烙下一个小五角星,且于官府书册之上加盖一次官印,以此作为分田的凭证。

已经成为营官的二牛生性憨直,因惧怕竹片遗失,竟哭闹着恳请官员在自己身上用烧红的烙铁烙印数字编号。

幸得巡视的清灵察觉,遂派人仔细探问民夫意见。回报称民夫多不识字,竹片又极易丢失或遭盗窃,众人虽对分田一事欣喜不已,然而仍心存疑虑。

清灵沉思良久,正值天气转暖之际,下令全军沐浴。刹那间,运河之水变得浑浊,甚至有鱼被呛翻,众人得以加餐。

随后,清灵调集消毒药液,并派人调和刺青颜料。采用青铜制作了一批阿拉伯数字刺青针头,以及诸多刻有 “吴” 字的刺青针头,仿若活字印刷般组合运用,一排排针头紧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