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举国迁徙、全线后撤 (第3/3页)
热泪,眼神中充满了不舍,缓缓地抛下他们耗费无数心血建造的房舍厂房。
那些笨重的机械,曾经是他们日夜劳作的伙伴,如今也只能被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他们仔细地掩盖住矿洞,随后背起轻便的工具,在官府的组织下,有序地入驻运河沿途各处聚集地。作为重要的人才,他们备受王室重视。
工匠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指挥着民众,纷纷拿起斧头和锯子,走进山林。他们挥汗如雨,奋力砍伐树木和青竹。每一次斧头的挥动,都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根青竹的倒下,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百姓的守护。
众人齐心协力,将砍伐下来的木材和竹子,紧急制作成木排和竹筏。这些简易的水上工具,将承载着百姓们的生命,在浮水北上的艰难旅途中,护佑他们的安全。
妇人的身影在队伍中显得格外柔弱,却又无比坚强。
她们满含泪水,一步三回头地告别自家的桑田与织机。吴国的锦绣绸缎,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刚刚在天下诸侯国打响名气,为吴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让妇人们在家庭中撑起了半边天,赚取钱财养育孩童老小。
如今,她们却不得不忍痛抛下这一切。感性的她们,抚摸着熟悉的桌椅,看着那陪伴自己无数日夜的织机,心中满是眷恋。
但在强壮的儿子和威武的丈夫的陪伴下,她们还是毅然决然地擦干眼泪,告别了故土。丈夫们心疼地看着妻子,紧紧握住她们的手,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承诺:“别怕,凭着我手里的刀枪,一定能给你再抢下一块桑田,打下一片乐土,让你和孩子们过上好日子。” 妇人听着丈夫的话,微微点头,暂时慰藉心中的悲苦。
富豪人家,这几年受吴国朝廷仁义礼智信宣传的熏陶,尽管心中藏着私心杂念,但为了家族名望和乡里民心,他们也不得不听从朝廷号召。在宽敞的庭院中,他们指挥着仆人分发粮食和车马。一袋袋粮食被搬上马车,一匹匹健壮的马匹被牵出,准备帮助乡里乡亲一同踏上北上的艰难路途。
他们的脸上带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他们坚信,只要人心不散,他们世世代代都会是这十里八乡民众口中的良善之家,备受乡亲们的爱戴。有了好的名望,自家子侄读书考官、学武从军,步入朝堂便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在吴王麾下效力,定能成就一番大业。他们见识广博,族中有人交游列国,深知吴国国力强盛,朝气磅礴,比其他诸侯国强大太多。
此次北上杀伐,在他们看来胜算十之八九。想到这里,他们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激动,觉得些许家业抛了便抛了,只要家族还在,民心还在,到哪里都能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
毕竟,只要有战争,就会有人凭借军功封爵,说不定自己家族就有机会出将入相,成就一番伟业。
武功山山民们,他们沿着武功山的蜿蜒山路,一路向北前行。山上的树木被邪虫啃食的稀疏,些许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们送行。
到达武功山最北处淮水河畔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到震撼。只见妖兵们不知从何处砍伐而来的巨木,被精心掏空内腔,变成了一艘艘巨大的船只。这些船只整齐地排列在河畔,仿佛等待出征的舰队。
有些将士与妖兵并肩作战已久,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分别之际,他们眼中满是不舍,紧紧相拥。一人一妖围坐在酒坛旁,你一碗我一碗,大口喝着酒,酒液顺着嘴角流下,浸湿了衣衫。
他们的脸上泛起红晕,大声说着告别的话语,相约在老死之前一定要再见一面,到时候再痛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