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杨仪的心事你别猜 (第2/6页)
未来蜀汉政坛第一人——我——杨仪——回来啦!
迎来送往,一直折腾到晚上。
总算能歇一口气了,杨仪又匆匆忙忙回到府上,再匆匆忙忙擦把脸,换上常服,刚刚在书房坐下,还没有顾得上喝一口茶,就又开始接待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来访……
这些人自然也没有多少所谓的正经大事情要和杨仪商议,只不过来做些攀附前的铺垫罢了。
当初,杨仪只不过是诸葛丞相府上的一个长史而已,但现在的杨仪,却完全不一样了,人家是诸葛丞相临终前的托孤大臣,更将是接下来后诸葛亮时期蜀汉政坛上一颗最耀眼最灿烂的星!
巨星!
好不容易才将这些无聊的人都打发走了,杨仪早已经疲惫不堪。猛灌了一大杯浓茶。
他哪里有时间休息!
“事业尚未成功,威公仍需努力。”
他狠狠地搓揉了一番自己的脸颊,发现这些时日以来,自己瘦多了。
“国事颓废,刻不容缓呐。”
杨仪发出一声长叹。
偶尔,杨仪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但更多时候,杨仪是振奋的,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政治人物的终极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正在向自己招手。
这,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恍若阳光已经透窗,登堂入室,一切都将大白于天下,自己还有什么好感慨的呢?
这个时候,杨仪急需得到一些高人的指点,哪怕是一点点暗示,也行。
,!
这个所谓的“高人”,其实就在杨仪的府上。
杨仪命下人将赵正请来一叙。
这赵正是杨仪军中的一个都尉,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却鲜有人知——卜筮师。
赵正的卜筮师家学渊源。
据说,其祖上是秦时的卜筮师,专门负责为宫廷做卜筮仪式的。甚至还有说和大太监赵高好像还有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虚头巴脑千丝万缕的关系。
反正,赵氏的祖上,很是因此而风光了几代人。
秦末,山东乱成了一锅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诸侯征战,年年不休,赵家的祖上怕被清算,就拖家带口地偷偷跑到蜀中定居,并且,隐瞒了自家卜筮师的家世渊源。
这就属于有先见之明了。
再有几代人下来,这赵氏的卜筮的能力也就逐渐不为外人所知了。
随着赵氏族人的逐渐增多,也就各有各的营生,等传到赵正这一代,甚至他赵氏都已经成为普通的平民阶级了。
因此,赵正不得不进入军中,成为刀头舔血的大头兵一员。
赵正在军中担任都尉一职。
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
景帝改名为都尉。
西汉有掌管人员出入京畿的关都尉,掌管边郡与田事的农都尉,管理归附各族的属国都尉,及与武事无关,掌皇帝所乘车辆的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等。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
景帝中二年,郡尉更名为都尉。
景帝中六年,主爵中尉更名都尉。又先后出现部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衡水都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等,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主要的官阶品秩在比二千石,而其他如部都尉,关都尉,虽没有直接的品秩记录,但参考郡属官吏的情况当在二百石,到六百石之间。
东汉时代,都尉风光不再,其地位不断下降。
中兴建武六年,内地郡国取消都尉,其职由太守兼任,只在边郡继续保持都尉及属国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