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一个跳出来的说“不”的人 (第3/4页)
“你们真的就如此急迫么?”
他知道很多人等着他给相父诸葛亮一个“盖棺论定”,但刘禅不希望他们逼着他去“论定”。
盖棺定论,盖棺定论,这棺都还没有盖好,你们就如此急迫么?这个“论”,真的就一定会如你们所愿么?
是的,对于强权霸道的诸葛相父,他曾经有过恨,但这个恨,却绝不是普通人理解的那种恨。
他恨自己得不到重视,恨自己不能拿回权柄,恨自己始终是一个“儿皇帝”,但是,骨子里,刘禅并不是一个权力欲望熏心的人,更不是一个傻子。
他是一个心性宽厚之人。
他曾经无数次扪心自问,“假如丞相将权力都还给我,我是否会比相父做得更好?”
每一次,答案都是一样的——不会。
刘禅不支持北伐,说真的,一点也不支持。
但他理解相父,就如同他理解自己父亲执意东征一样。
他们父子都不是天生的皇帝,但却都执意要做一个非同寻常的皇帝。
比如父亲,他执意东征,为了替一个臣子报仇,而枉顾江山社稷,多少人为他叹息,但纵观历史上,可有一个这样的皇帝?
可有一个将臣子看得比江山社稷还重的皇帝么?
每想及此,刘禅在痛惜之余,也不得不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而自豪!
自己呢?
一个“儿皇帝”,可有做到有什么不同吗?
有!
刘禅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皇帝”,就是真的视“相父”为“父”的儿皇帝!
对,这就是我刘禅与所有“儿皇帝”的“与众不同”!
纵观历史上,哪一个“儿皇帝”一旦得到权柄,不对那个“相父”进行清算?轻则毁坟掘墓,重则鞭尸灭族!
我,刘禅,就,不!
当初,相父第四次北伐时,在李严的鼓捣下,刘禅一度起了不好的心思,当时他想的,也就是拿回部分权柄,根本不是想将相父如何如何。
事后,他才知道,李严以及背后的益州土着们竟然在背后做了许多事情,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益州豪族之用心之深之险恶,终于给单纯善良宽厚的皇帝刘禅上了生动地一课。
在那之后,无论谁在他面前说相父的坏话,都被他严厉制止。
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分辨别人的心思,但却知道自己的相父,一直都是像一个父亲一样,呵护着他。
相父北伐,其实就是一种执念,是大汉臣子的那种“平天下”的执念导致的,至死不休。
或者说,至死方休。
刘禅不支持,但却理解,更予以宽容对待。
现在,李邈公然在令堂前就开始了对诸葛相父的清算,这就是逼迫他刘禅表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李邈不怕死。
刘禅知道李邈不怕死。
还可以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解读“李邈不怕死”这句话,就是蜀中以李氏为代表的人,想用李邈一个人的死,来胁迫皇帝刘禅,告诉他,诸葛亮已经死了,接下来,益州土着们的政治诉求,请你尊重!
李邈看也不看李福一眼。
尚书本比他高出许多,但这个时候,李邈却像一个为了某种信仰而赶赴法场的烈士一般,高昂着头颅,逼视着皇帝刘禅的眼睛。
他的脸上,甚至还带着一抹笑意,邪魅,不可名状的笑意。
李邈,真的,笑了。
他知道,自己死,或者不死,刘禅的态度都已经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有了这个态度,就足够。
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