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教育,百年大计 (第1/5页)

南中各个城市中,论到自然条件之美,昆明这座城市若说排第二,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敢称第一。

兴古郡的这帮小家伙基本上都没有来过昆明,对于这个四季如春鲜花遍地的郡城充满了欢喜,到处游走,终日不休,且都乐此不疲。就连那两个傻丫头都是如此。

沈腾他们不得不又在昆明郡多住了几日。

王伉老大人更是兴致高昂得如打了鸡血一般,每日屁颠屁颠地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晃悠,他把王家仅有的几个与李剑波他们年纪相当的孩子都叫了过来,每日陪同这群孩子东游西逛,哪怕是练习那劳什子“搏击术”,也必须参与。

这一日,下午时分,孩子们都出去了,老大人陪着沈腾在郡守府里闲逛。

老人对于政务的处理,熟稔无比,其实这时的南中各个地方,本就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汉人不多,也基本集中在各郡城县城,而且生活在南中的汉人基本上都归附于各地大族,官府只要保证他们这里的社会治安即可。

只要不出现群体性的蛮族兵变,这些豪族豪门的自保的能力并不会比官府的差多少。

豪族豢养私兵,在整个蜀汉帝国境地,都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现实的需要。

蜀中多山林,南中尤盛。

多山林则必定多盗匪。

私兵,闲时为农为商,乱时则可为兵。

其实,最让蜀汉政权难言的,便是这许多山林盗匪,其实背后得金主,都是这些豪族大姓。

这些豪族豢养“盗匪”,自然有其特殊的利益诉求。

蜀中各地频繁爆发的匪盗之乱,背后,影影绰绰的,全部都是豪阀大族的影子。

汉人之外是蛮人。

蛮人基本居住在山林之中,河谷之畔,人家的生活,官府即便想干涉,都没有办法。干涉多了,人家还会造反——你本就没有给我什么,还在老子面前指手画脚地,去死吧。

所以,在南中,只要不出现重大的匪盗兵乱,各级政府官僚基本上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得过且过。

民不告官不究,在这里,是最真实的存在。而且是各地官僚吏佐恪守的处事原则。

老大人之所以如此佩服沈腾这小子,颇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恨这“沈家宝树何不生王家”,并不是因为沈腾这一路走来,带给各地的那些产业布局,那些可能会做大做强的项目,而是因为,沈腾的这些作为,无一不对南中人民包括汉民蛮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平夷城那边,就不说了,在兴古郡,围猎垦荒,建造城池,聚拢蛮族,腌制肉品,皮毛贸易,酿制白酒……

昆明郡这里,虽然项目甚少,但压制白蛮,发展茶业,香囊制作、麻将凉席……

这些,无一不将几乎所有的蛮人汉民都极大地调动起来,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固有状态。

而且,都是向好的状态改变。

老大人几乎可以想象得到,三两年后的兴古郡昆明郡,会是一番怎样的欣欣向荣景象!

尤其是兴古郡,因为与孙吴多边交界,其影响之深远,将会对孙吴那边造成怎样的震动!

“小子,不瞒你说,过去老夫在永昌郡也好,现在在这昆明郡也罢,基本上是抱着‘无为而治’的执政思想。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说白了,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人长叹一声,“唉,其实南中这些官僚,谁一个又不是如此?为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哪个为官一方的不想造福一方?但是,你知道的,咱们根本就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以至于这郡守不像郡守,县令不像县令的,都不过是一个摆设,勉勉强强算是维持了个和平局面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