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堂免费经济课 (第2/4页)

力,更如同蜀汉帝国背部一个永远不会结疤的溃烂的脓包,将蜀汉的精气神一点点地抽光了。

第二,南中人民不乐意。

一开始,这政策确实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比如刘胄李氏孟氏杨氏这样的豪酋贵族,越来越好,几乎将南中的经济命脉都掌控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这些豪族,一点也不为过。

但南中人民呢?

南中人民的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

蜀汉的“以蛮制蛮”等于完全彻底地抛弃了广大的南中人民,只是养肥了诸多豪酋罢了。

蛮人见识不多,但不代表人家就没有脑子。十多年过去了,什么事情还不水落石出?有什么事情十多年了,还没有闹明白?

既如此,我们拥护你这个政府有什么价值?何必!不如我们自己管自己好了。

就“文治武功”而言,此时的马忠在整个蜀汉政府官僚队伍里面,算是顶级的了,堪称“文武双全”。但是,南中该怎么发展,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说实话,他还真不多。

不能说腹内空空可能有点冤枉了他,但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就那样。

目前为止,他能想到的,就是保持核心区域的蜀汉统治秩序,放开偏远山区的管制,维护豪酋的利益和稳定,尊重蛮族兄弟的习俗和信仰,选择核心区域建立市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平,化解汉夷之间的矛盾……

,!

但真正在经济上的措施呢?

一点都没有。

诸葛亮在蜀中治水,在关中治水,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主观高端经济行为,但在南中,放眼整个蜀汉,几乎都选择了战略性的无视。

其实不说马忠了,这个时代,真正具有较高经济开发思维的人,本就乏善可陈。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战争人才,最缺的,却是高端战略人才。

在民生方面,曹魏屯田军户,蜀汉治水治锦治盐铁,都算做得比较好的了,孙吴因为本来就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什么也没有做。

但真要深究的话,曹魏的屯田,也不是为了民生而屯田,只是为了军事,不得不为之。

蜀汉治水,可以算是为了民生,但治锦治盐铁,出发点根本就不是为了民生,而是为了军事,为了敛财,为了打仗。

孙吴那边,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北民南移,东夷汉化,物产丰富,人家根本就不考虑民生那点事儿。

也正是因此,放眼这整个时代,几乎就没有一个在后世叫得响的“民生大家”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一个。

若真说有,那就把“诸葛亮”这三个字填上去好了。

所以,当沈腾的民生观念一经面世,顿时就显得不同凡响。

若放在后世,沈腾的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不过是集约发展某些特殊产业以求规模效益罢了,高中生的娃娃们都懂的道理。

而南中区域,确是最适合集约发展某些产业的,最简单不过便是种植业、采掘业,发展高端酿造业等。

三个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沈腾,搞得沈腾都不好意思了,只好自己勉为其难地讲下去。

其实,他在这些方面,一点也不专业。

“一个地方想要稳定,首先便是经济要发展,让人民有甜头,有奔头。而要想经济有发展,这个地方就必须要有产出,比如有矿产资源,这个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没有呢?那就要调研这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

“比如,这个地方是否适合种植某些特产?如果可以,就大面积种植,用规模求效益,把小农经济打破,形成规模经济。”

“再比如,某些地方明显什么也没有,只有几户山民居住,靠渔猎为生,很简单,把这些人搬迁到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