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成都往事 (第1/5页)

古文曰:有文明必有大江(大河),有大江必有大城,所谓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不仅中国,全球都是,只因靠水吃用用水方便,运输方便,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能力承载更多的人口。

成都,这个享誉世界的都市,从其建城历史轨迹上来看,正好佐证了此一惯例。

战国后期,巴蜀分巴国、蜀国,秦张仪司马错征巴蜀,陈壮治蜀,始建成都城,号为大城。

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张若治蜀。

张仪与张若维修大城,新建少城。少城者,小城也。大城在东,少城在西,二者连接为一城,号为“成都”。

新筑的成都城城墙为夯土建筑,绕城一周共计12里,城墙高7丈。城墙下部为仓库,上面皆建有房屋、城楼、射箭栏等。成都县衙本来在赤里街,张若将其迁徒到少城内。

大城内修建郡府衙门及大量其他的衙门,另设盐、铁官衙,任命长官和僚属,例行职责。

又,修整里阓,市张列肆。整个城池的规划,都是仿咸阳规制。即城形大体为长方形,城内布局具有明显的、较封闭的里坊制特征。这也是当时关中、中原等地城市的共同特征。

此时,成都城市基本完成了整体格局,其后,增增补补,但大的格局,便在此时奠定。但此时的成都平原尚不能称“天府”,因为水患异常严重。

李冰治蜀(约前277年~约前238年之前),大兴水利,大搞建设,除创建都江堰外,直接涉及成都城郊的建设项目有:疏通成都“二江”、建“七桥”,开石犀溪,把成都的“市”南移于郊外“二江”之间及检江南岸,形成了成都城600余年“二江成市”的布局。

“二江”绕成都西、南行,隔开了成都市区与西、南方向的交通。修桥通路是“穿二江”后的必然步骤。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李冰之前,成都西、南边已有江水存在。有江,就一定有桥,“七桥”并非全属新造。长老所传“李冰造七桥”,包括新建部分桥梁及改造部分旧桥梁。在李冰建桥后,成都城外“二江”上共有七桥。

永平桥:为由少城西北出城的干道所经。

长升桥:位置约在今永陵东北五百米左右。

冲治桥:位置约在今奎星楼城墙外墙附近。

市桥:位置约在今西胜街西口与西校场正门之间。

江桥:位置约在今文庙前街靠近南大街一带,为成都大城出城南行的干道所经。

笮桥:从地理条件看,此地可以架木桥或石桥,但李冰时或将架桥任务分派给当地夷人,让其自建,并本着尊重民族文化的观点出发,同意他们建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索桥。此桥同时又是一道景观、一个文化符号,一直为后世所承。

也由此,成都,正式成为蜀中第一城。

李冰治蜀,水利建设尤其出彩,成都平原再无水患之忧,从此,号为“天府之国”。

西汉初,武皇帝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夷。于是,大量官史、军队来到成都。旧成都城已不适宜需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下令重筑成都城。

重筑之新成都城,将秦时小城、大城全部包括在内,又主要向北、向东拓扩。所谓“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新城建有多达18座城门。

“九桥带其流”一说,成都城在李冰时期“七桥”的基础上,又有增加。其中之一为成都城北郊的升仙桥(后世驷马桥一带)。

秦灭蜀后,到汉末,至蜀汉的579年间,蜀中一直较为安定,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几乎完美地错过这几百年来的诸多战乱杀戮,所以,经济繁盛,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甚至到西汉中期,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