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记闷棍 (第4/6页)
沉浮,恍然隔世梦幻。
大街上的同僚彼此之间,即便碰见,也基本上辩不清楚对方是何人,所以,除非特别熟络的,否则,打招呼这样的事情,也就免了。
大家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事。
甚至有的大员,骑在马上迷糊着呢,旁边的护卫仆人就遭了殃,生怕老爷们掉下来摔死摔残废了,也砸了自己的饭碗,误了自己的前程。
已是深秋,凌晨的凉风一股股吹过来,成都,显得尤其宜人。
“多好的成都啊……”杨仪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来。
走到府前街与御街交汇处,便是金水桥,上桥,穿过虎威门,便进入皇城墙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偌大的广场。
广场上没有一棵树木,地面全部由大理石砖铺就,更在半夜时分清扫过后,还洒了些水,显得干净,且有一种清新的味道。
广场上矗立着高高的旗杆,旗杆上吊着灯笼,整个广场上,大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蛐蛐咙咙的,显得压制,却又鲜活。
天光,已经逐渐明亮起来。
彼此之间,已经看得清楚眉目了,于是,无数的目光扫过来,便有无数的招呼,无数的笑脸,无数的问候,无数艳羡、嫉妒、祝福、暧昧……的眼神。
杨仪已经被包裹其中了。
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出来,前面,却有两人静静地站着。
二人站位很有点意思,不远,却也不近,而且周围没有一个人靠近他们。如此一来,二人的身份地位之尊崇就凸显出来。
但因为此二人并没有靠得太近,就不算是小团体一样。
杨仪当然认识,左边的,正是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右边的,却是丞相府长史费祎。
汉承秦制,而蜀汉的很多制度,承汉制,却也有不同。
比如,汉朝施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足鼎立,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务,御史大夫管理法务监察。
汉初的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的待遇是“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就是说,他可以佩戴宝剑上朝,可以穿着鞋子进殿,而且,在进大殿时,不需要报出本人的名字,只需要报官衔爵位即可。
而其他的人,在进入大殿前,首先是将佩剑解除,脱掉鞋子,弓腰小步快跑的方式进入大殿。
如果有事需要上奏,要提前报出自己的官职名字,否则,皇帝怎么知道你是何方神圣?这样就闹了笑话不是?
但到了武皇帝时期,由于汉武帝过于强势,丞相则成了受气包和替罪羊。
武皇帝一朝,丞相能够活到自然死亡的,不多,以至于被任命为丞相的,皆“如丧考妣”,回家后,立即办后事酒,早上上朝的时候,家人都是泪眼相送,不知道老爷们晚上还能不能回来。
每次晚上能回家,则立即大排宴宴,恭喜自己又多活了一天。
蜀汉建国后,昭烈皇帝时代,说起来也是三公九卿制度,但因为皇帝刘备本人就是蜀汉帝国的缔造者,并且是国民的精神偶像,所以,一切大小事务,皆出于皇帝本人,尚书令的作用也有,但并不明显。
这一点,也无可厚非,更无可争议。
但昭烈皇帝主政的时间过于短暂,很快就进入了诸葛亮时代,而诸葛亮又是受托孤的大臣,而且是皇帝刘禅的“相父”,这就将诸葛亮的“终身丞相制度”给彻底地坐实了。
也就是说,蜀汉直到进入刘禅时代,才有了“丞相”。
于是,皇权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蜀汉政坛实际上就形成了后世的“虚君实相制度”。
所有大事,均由丞相府决定,而皇帝,成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