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成都往事 (第2/5页)
都县就已经有人口户,仅次于首都长安户,跃升为全国第二大城邑。
刘备入蜀,称汉中王时,开始在原成都城北以武担山为北墙,以原城北墙为南墙,建设宫城。原成都北门为宫城南门。
宫城与原成都城保持着可分可合的关系。它向北有所拓展,宫城与大城少城有水道可通。故而,宫城既可视其为成都城中之城,也可视为城外之城。形成有机的“一而二”“二而一”的独特格局。
章武二年,自猇亭之战大败后,刘备还驻永安。而此时,成都大小事务,皆付与诸葛亮。冬十月,昭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正式掀起成都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此时北郊宫城项目已经竣工,九里堤水利工程项目正式上马。而南郊建筑项目则为惠陵和修建蜀汉宗庙项目。
九里堤地处后世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九里堤。原堤位于郫江东岸,东起现北校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
此地水利工程当肇始于李冰时期,两汉时期一直使用。但因为九里堤之地——“其地洼下,水势易超”,内江(郫江)洪水,每夏冲堤、溃堤之事亦在所难免。诸葛亮在此筑堤,防洪、护堤、护岸,改造景观,乃势之必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更为重要的是,为漂运修建宫城所需木料等,要大规模维修这里已年久失修的打捞木材的码头。
至此,成都城市的格局大定,延续至2000年后的新中国时期,才会再有大的变化。
而城南万里桥,名曰万里,却是有典故的。
万里桥位置约在后世成都市南门大桥(俗称老南门大桥),李冰时初建,三国时诸葛亮又赋予它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都江堰水系中最为着名的历史文化名桥之一。夷陵之战后,先帝薨,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期间再三叮嘱吴蜀交好之必要性,此一去,举国之重,立国之功,系于一肩,殷切期盼,费祎感同身受。
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直至后世今日,不曾改。
蜀汉承汉制,皇帝即位次年预作寿陵,将作大匠负责营建陵地。所以,蜀汉国立,章武二年,刘备便在城南营建寿陵。
陵地用地7顷,其中陵墓用地1顷。陵深13丈,堂坛高3丈,陵高12丈。但第一个入葬此陵的,却不是皇帝刘备,而是先前就已经去世的甘皇后。
之后,诸葛亮治蜀期间,在城西南靠江营建锦城,检江便又称锦江。
由此,成都格局大定,北倚武担山渐次为宫城,大城少城,南则为帝陵和锦城。
武担山与惠陵,正好在南北一条直线上。
凌晨,成都的南门(江桥门)刚刚打开,城门卫士睡眼惺忪地正在拉拽厚重的裹铁木门,放下吊桥,就听见远远有马蹄踏地“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振聋发聩,显然不是一匹马。
卫士都是老卒了,一听,便知是四马狂奔,伴随这马蹄声的,是马脖子上的铜铃声,清脆悦耳,密集撩人。
还有嘶哑的嗓子一直不间断地嘶吼着:“南中大捷——刘胄授首——南中大捷——反贼授首——”
城门卫士闻言大喜,急忙弯腰狠狠地将城门拉到最大宽幅,自己也旋即背靠城墙而立,生怕被快马带倒,遭了无妄之灾。
转瞬间,四匹高头大马狂风卷地一般,就蹿进了城门洞子。然后,钻进了成都城,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城门卫士只看见信使头顶飘扬的长长的雉鸡翎。
城门卫士狠狠吐了一口唾沫,高声嘶吼起来:“南中大捷——反贼授首——南中大捷——反贼授首——”
城门不远,内城墙下面,便是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