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第2/3页)
变革初期确有难处,但只要官府引导得当,百姓定会明白郡县制之妙处。可先选派得力官员赴各地,耐心解说新政,同时张贴榜文昭示郡县制之利好。”秦始皇微微点头。
淳于越仍不甘心,又道:“陛下,郡县制下郡守县令权力过重,若有不忠之人,岂不危害社稷?”李斯从容应答:“陛下圣明,可设立监察机制,定期派御史巡查各郡,监督官员一举一动,如有不法者严惩不贷,如此便可保郡县安稳。”秦始皇龙颜大悦:“丞相思虑周全。朕相信,在郡县制之下,朕之大秦将坚如磐石。众爱卿无需多虑,朕之决心已定。”
群臣见皇上心意坚决,也都收起疑虑,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大秦万岁!”于是,在秦始皇的强力推动下,郡县制稳步在大秦疆域内推行开来,开启了全新的政治格局。
一位老臣上前道:“陛下,分封制乃古之定制,贸然更改,恐生乱局。”秦始皇面色冷峻,沉声道:“朕深知诸位担忧,然古制并非不可改。朕观历代兴衰,分封制之下,诸侯渐强,天子式微。此乃朕不愿再见之景。”众大臣听闻,面面相觑。
秦始皇接着道:“朕推行郡县制,亦非全然不顾旧族之恩惠。凡有功之臣,朕自会赏赐金银财宝、田宅府邸,使其荣华富贵。”
这时,另一位大臣站出:“陛下圣明,然地方百姓不知郡县制为何物,恐难施行。”秦始皇笑道:“此事朕亦有考量。朕将命各地官员广贴告示,详释郡县制之妙处,并选派贤能之人赴各地教导民众。”
众大臣见秦始皇思虑周全,虽仍有疑虑,也不敢再多言。
秦始皇环视朝堂:“朕之决定,不容置疑。朕相信,郡县制必能使大秦根基稳固,传至万世。”随后下令退朝退朝之后,秦始皇独自来到书房。他心中清楚,尽管在朝堂上已强行推行郡县制,但要真正让它扎根大秦并非易事。他铺开竹简,亲自撰写诏书,诏书中强调郡县制乃是富国强邦之策,务必深入民心。
数日后,各地官员按照旨意开始行动。然而,北方边境传来急报,匈奴趁着大秦改制之时,屡屡侵扰边境。秦始皇大怒,即刻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大将蒙恬进言愿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秦始皇应允,且命令沿途郡县全力支持军需供应。
随着郡县制逐步实施,一些偏远地区果然出现了动荡。但好在之前安排的能吏们积极应对,加之监察御史严格督查,很快稳定下来。秦始皇看到郡县制虽遇波折但总体向好,更加坚信此制可保大秦万世。他开始着手规划其他有利于国家发展之事,比如修建驰道沟通全国,以便更好掌控各个郡县,使大秦帝国如同精密仪器一般运转起来。。
随着郡县制逐步推行,虽偶有波折,但在秦始皇的强力推动下,大秦的统治愈发集中高效,为之后的诸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始皇目光一凛,沉声道:“朕意已决,当破旧立新。朕要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而非诸侯割据的乱局。”秦始皇叫来心腹宦官赵高,吩咐道:“朕欲巡视郡县,亲察新政施行详情,汝去安排行程。”赵高领命而去。不多日,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出发。每到一处郡县,秦始皇都会召见当地官吏与乡绅耆宿,询问郡县制执行中的利弊。一日,车队行至某郡,秦始皇发现此地民生凋敝,细查之下竟是当地郡守贪污舞弊所致。秦始皇震怒,当场废黜郡守,任命随行的清正官员接任。这一举动震慑四方,各地官吏无不勤勉奉公。
与此同时,北方战场上蒙恬大军节节胜利,匈奴远遁。捷报传回,秦始皇龙颜大悦,诏令嘉奖将士,并加快驰道修建速度,以便物资更快运往边疆。巡游归来,秦始皇深知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决定统一文字。李斯领命,创出小篆通行全国。在郡县制的稳固框架下,大秦在秦始皇的精心谋划下向着强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