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莒墨双城 齐国最后的火光 (第1/2页)
公元前 284 年,五国联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齐国,临淄沦陷,齐国大地处处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齐国广袤的疆土之上,如今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宛如狂风巨浪中的孤舟,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坚守。
莒城,这座位于齐国南部的古老城池,城墙斑驳却依旧高耸,它承载着齐国数百年的历史底蕴与民众的希望。城中街巷纵横,百姓们虽面带惶恐,却也透着一股坚毅。得知临淄失陷、齐王出逃的消息后,莒城守将王孙贾挺身而出,他本是年轻气盛的贵族子弟,此刻却肩负起全城的安危。他身着战甲,手持长枪,穿梭于城垣之间,鼓舞士气:“诸君,莒城乃我齐国最后的根基,祖宗之地不可弃,只要我们坚守,必能等来转机!”士卒们受其感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手中兵器握紧,目光坚定地望向城外。
与此同时,即墨城亦是众志成城。即墨大夫战死沙场后,田单被众人推举为主帅。田单,一介文官出身,身形清瘦却目光如炬。他深知此刻责任重大,每日奔走于市井街巷,与百姓同甘共苦。他看到城中粮草虽可支撑一时,但兵器短缺,便号召民众捐出家中铁器,铁匠们昼夜不歇,在炉火的映照下打造兵器。孩童们也纷纷帮忙搬运物资,传递消息,整座即墨城仿若一台精密的守城机器,每个齿轮都紧密咬合,运转不停。
联军在攻克临淄后,稍作休整,便将矛头指向这两座最后的堡垒。燕军为主力,在乐毅的率领下兵临莒城城下。乐毅深知莒城百姓心气颇高,强攻必定损失惨重,便下令围城,试图以断水断粮之策逼迫城中投降。莒城之外,燕军的营帐一座连着一座,如黑色的潮水将城池围困。他们挖掘壕沟,设置障碍,彻底断绝了莒城与外界的联系。
城内,起初百姓们还能依靠城中存粮勉强度日,水源也可从井水获取。但随着时日推移,粮食逐渐见底,井水也变得干涸,饥饿与干渴开始侵袭每一个人。有孩童饿得啼哭不止,母亲们只能默默流泪,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眼中满是无助与心疼。可即便如此,无人有怨言,更无人提及投降二字。
王孙贾看着城中惨状,心急如焚,他组织勇士,在深夜时分,用绳索悄悄吊下城墙,试图偷袭燕军粮草营地,以解燃眉之急。月色朦胧,这支敢死队如鬼魅般穿梭在燕军营地边缘,然而,燕军毕竟久经沙场,巡逻严密,敢死队刚接近粮草堆,便被燕军发现。刹那间,喊杀声四起,燕军迅速围拢过来,双方短兵相接。王孙贾奋勇拼杀,手中长枪如龙,挑落数名燕军,可寡不敌众,敢死队伤亡惨重,他只得率残部退回城中。
同一时间,即墨城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乐毅分兵一部,由其他将领率领攻打即墨。即墨城墙之上,田单指挥若定,他利用城中有限的物资,设置各种防御器械。当燕军攻城时,城上巨石、滚木如雨点般砸下,弩箭齐发,燕军一次次被击退。为了鼓舞士气,田单还时常登上城楼,亲自为受伤士卒包扎伤口,讲述齐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士卒们听后,热血沸腾,守城意志愈发坚定。
燕军久攻不下,便想出各种攻心之策。他们在城外大声呼喊,宣扬齐国已亡,劝诫城中百姓投降,可回应他们的只有城墙上的石块与箭矢。又有燕军抓来齐国俘虏,在城下残忍杀害,妄图以此震慑城中军民,然而,这反倒激起了即墨百姓更深的仇恨,守城的决心坚如磐石。
局势陷入僵局之时,燕国内部却发生了变故。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惠王与乐毅素有嫌隙,又听信了朝中奸臣的谗言,认为乐毅久攻莒、墨两城不下,是心怀不轨,有意拥兵自重。于是,惠王一道诏令,召回乐毅,改派骑劫接任。
乐毅接到诏令,心中长叹,他深知燕国朝堂已非昔日清明之态,回去必遭毒手,便毅然投奔赵国。骑劫此人,狂妄自大,急功近利,完全不似乐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