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巡游途中遭遇了旧民的暗中怨恨和抵触 (第4/5页)

随手拔起一株杂草,狠狠丢在地上:“咱就想安安稳稳种地,一家人能吃饱穿暖,怎么就这么难呢?听说离咱这儿不远的村子,有人受不了这苦,都想着往山里跑,找个没人的地儿躲起来。”

妻子忙拉住农夫的胳膊,神色慌张:“可别起这念头,万一被抓住,那可是要命的事儿。咱们再苦再难,好歹一家人还能守在一起。”

农夫沉默许久,缓缓站起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罢了,说这些也没用,还是得接着好好种地,走一步看一步吧。” 说罢,扛起锄头,又缓缓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却又让他们满心忧虑的田地。

在另一个地方,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却对秦始皇的统治表示了一定的认可在那繁华京都之外的偏远小镇,一间简陋却满溢墨香的书斋中,一位年轻的读书人正伏案沉思。窗外细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仿佛敲打着他的心弦。

这位年轻的读书人,名叫景轩。他手中摩挲着一卷竹简,上面记载着秦始皇的种种事迹。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微皱的眉头和思索的神情。

旁人提起秦始皇,多是指责其暴政、苛刑,可景轩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深知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久的战乱纷争,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这份功绩不可磨灭。统一度量衡、文字,更是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铺就了坚实道路。

他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雨幕喃喃自语:“世人只看到始皇修筑长城时百姓的辛劳,却不见长城抵御外敌,为边疆安宁带来的长久保障。”在这乱世之后,国家急需强有力的统治来稳定秩序,秦始皇的铁腕手段虽严苛,却也是无奈之举。

雨滴顺着窗沿滑落,景轩心中越发清晰,秦始皇的统治虽有瑕疵,但于历史的长河而言,他无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君主。此刻,他对秦始皇统治的认可,在这小小的书斋中,伴着雨声,愈发坚定。 。

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尽管在当时看来显得颇为严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的确使得整个国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与蓬勃生机。

比如他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消除了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的诸多障碍。原本分散的市场得以整合,资源能够更为高效地流通分配,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再如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域,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事务。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避免了以往分封诸侯所导致的权力分散、割据纷争等问题。政令得以畅通无阻地下达执行,国家机器运转得愈发顺畅有序。

此外,秦始皇还大力修建道路、长城等基础设施工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以及货物运输,还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调动部署;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更是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屏障,保障了边疆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领土完整。

总之,正是由于秦始皇推行的这些看似严苛却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使得秦朝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走向强盛,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在朝堂之上,秦始皇与大臣们讨论着巡游的见闻。

“朕在巡游途中,感受到了六国旧民的复杂情绪,既有怨恨和抵触,也有敬畏和期待。”李斯上前奏道:“陛下,六国初定,人心思变在所难免。臣以为当施以仁政,轻徭薄赋,安抚民心。”秦始皇微微点头,“爱卿所言有理,然朕之政策皆为大秦万世基业着想,怎奈百姓不解。”

这时赵高阴恻恻地说:“陛下,恐是有乱党蓄意挑拨。依奴才之见,须严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以儆效尤。”秦始皇却摆手,“朕观那些百姓,虽有怨愤,但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