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秦始皇传承之思(一) (第2/5页)

理国家的艰难险阻了。在这广袤的疆土上,利益纷争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要想让帝国长治久安,仅仅依靠仁慈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必须要有果敢决断的魄力,甚至不惜采取强硬手段来维护统治的稳定。

想到这里,嬴政不禁轻轻叹息一声。这声叹息仿佛穿越了时空,承载着他心中那份无奈与纠结。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依旧凝视着夜空中那轮高悬的明月。月光如水般洒落在他刚毅的面庞上,勾勒出一抹淡淡的忧愁。

此刻的嬴政,似乎想要从那皎洁的明月中寻找到答案。或许,他在问月:“我该如何平衡对儿子的慈爱与对国家的责任?”又或许,他只是借由这静谧的月色,暂时忘却尘世的纷扰,让自己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

就在同一时刻,胡亥那活泼可爱的身影宛如一道明亮的光芒,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之中。每当想起胡亥,嬴政的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泛起一抹微笑。因为这个小家伙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鬼点子,总能想出一些新奇有趣的玩意儿来逗他开怀大笑。而且,胡亥平日里表现得十分乖巧听话,那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常常让嬴政心生怜爱之情。

然而,尽管胡亥有着如此讨人喜欢的一面,但嬴政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的帝王,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他深知胡亥虽然聪明伶俐,但相较于长子扶苏而言,还欠缺那份沉稳持重以及高瞻远瞩的眼界。毕竟,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机灵和俏皮,更需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想到这里,嬴政不禁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道:“胡亥如今尚且年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倘若真要把这广袤无垠、千头万绪的帝国大业交付于他,以他目前的能力和见识,是否能够真正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随着思绪的深入,嬴政对于胡亥未来能否胜任皇位继承人大位的疑虑愈发浓重起来。。

宫廷之中,那原本庄严肃穆、秩序井然的氛围,如今却因为秦始皇对于接班人一事的举棋不定而陷入了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整个宫廷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令人感到压抑和不安。

朝堂之下,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他们都在暗自揣测着秦始皇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或焦虑、或期待、或担忧的神情。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大臣们,此刻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意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斯,作为秦始皇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之一,此时心中亦是五味杂陈。他深知扶苏公子生性仁厚,其治国理念主张以仁德为本,推行轻徭薄赋之策,这与他一贯秉持的严刑峻法大相径庭。若是扶苏顺利继承皇位,那么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政治势力恐怕将受到严重冲击,自身的地位亦岌岌可危。因此,李斯不得不未雨绸缪,开始在暗地里精心谋划,思考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赵高——那位胡亥公子的授业恩师,则不遗余力地在秦始皇跟前对胡亥大加称赞。他竭尽所能地渲染胡亥的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将其描绘成一个极具帝王之才的人物。赵高心里很清楚,只有让胡亥登上皇位,他才能继续享尽荣华富贵,并借助皇权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版图。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向秦始皇进言的机会,竭尽全力为胡亥争取到更多的青睐和支持。

在一次庄严肃穆、气氛凝重的朝会上,大臣们正襟危坐,围绕着一项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国策展开激烈地讨论。当众人各抒己见之际,扶苏再一次挺身而出,他那挺拔的身姿在朝堂之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只见扶苏稳步走到大殿中央,然后双膝跪地,双手抱拳,向高坐在龙椅之上的秦始皇恭敬地行了一礼后,便抬起头来,目光坚定而诚恳地直视着自己的父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