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秦始皇焚书坑儒 坑儒 (第6/6页)
秦始皇冷哼一声,欲即刻斩了赵启。恰在此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击中宫殿一角,秦始皇心中一惊,恐是上天示警,犹豫片刻后,将赵启打入大牢。而民间关于此事的传闻越演越烈,百姓对秦始皇的不满情绪更加高涨,大秦帝国看似强大稳固的统治,实则已在根基处悄然动摇。。
焚书坑儒的暴行,使得秦朝的文化遭受了重创,思想界陷入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在朝堂之上,秦始皇却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意。
“朕之举,乃为大秦千秋万代之基业,谁敢妄言!”在赵启被打入大牢之后,狱卒们对他严刑拷打,企图让他供出是否还有同伙。赵启咬着牙,一字不吐。此时,那位出山的老儒得知赵启行刺之事,深知若是赵启被杀,民众的怒火将彻底爆发。他心生一计,安排弟子四处散播预言,称秦皇若杀赵启,将有更大灾祸降临。
这预言传入宫中,秦始皇听闻后内心不安。他找来方士占卜,得出结果竟是不宜杀生。秦始皇陷入两难,一方面不想放过赵启这个妄图刺杀自己的人,另一方面又忌惮天罚。
最终,秦始皇决定将赵启流放边疆,永不许回中原。赵启离开都城那日,不少百姓夹道相送,他们默默传递着一种力量。而那些深山里的儒生们看到民众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复兴儒学的决心,他们相信终有一天,儒学将再度兴盛,而残暴不仁的秦始皇也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异议。
但在民间,百姓们对秦始皇的暴政越发不满,怨恨在心中不断积聚。那批被深山老儒培养出的饱学之士,日益壮大。他们开始悄悄地在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用隐晦的方式讲述仁政爱民的理念。民众们犹如干渴的大地遇到甘霖,积极响应。
秦始皇察觉到民间风气有变,派密探调查。密探回报是一些文人雅士在讲学,尚未涉及谋反。秦始皇虽暂时放下心来,但仍下令密切监视。
然而,随着儒学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郡县官员发现治理变得容易,民心渐稳。他们中有些人开始默认这种民间讲学活动。这股暗流持续涌动,秦始皇的统治根基进一步动摇。
在边疆的赵启,听闻民间变化,心中燃起希望。他虽身处荒蛮之地,却凭借所学知识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深受爱戴。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重回中原,见证儒学真正复兴,看秦始皇的暴政被推翻,一个重视文化与民生的新时代到来。
一位老农在田间劳作时,对身边的儿子说道:“秦始皇如此残暴,迟早会遭报应的。”
这样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代表了民众的心声。
焚书坑儒,成为了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大污点,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