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民间的兵器被没收,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失去了造反的工具 (第4/5页)
置疑的决然。
这一声令下,整个朝堂噤若寒蝉,大臣们纷纷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只见殿前的侍卫们迅速行动,如猛虎下山一般,脚步匆匆地朝着那言论之人所在的方向奔去。
不久,那人便被押到殿中。他脸色煞白,双腿发软,面对盛怒的秦始皇,吓得瑟瑟发抖。秦始皇冷冷地盯着他,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对朕的决策说三道四,全然不把朕的权威放在眼里!”那人张嘴想要辩解,却又被秦始皇一声怒喝打断:“无需多言,拖下去,按律处置!”侍卫们得令,毫不留情地将其拖出了朝堂,只留下空荡荡的大殿和依然愤怒的秦始皇。
一时间,整个咸阳城人心惶惶,百姓们更加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
朝堂之上,秦始皇再次开口:“朕之决策,皆是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些许不满之声,不必在意。”一时间,整个咸阳城人心惶惶,压抑的气氛如乌云般笼罩在每一个角落。大街小巷冷冷清清,百姓们行色匆匆,彼此相遇也只是匆匆对视一眼,便迅速移开目光,不敢有过多交流,生怕因一句不当之言惹来杀身之祸,更加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
朝堂之上,秦始皇身着华丽龙袍,端坐在至高无上的皇位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下方噤若寒蝉的群臣,再次开口:“朕之决策,意在千秋万代,尔等不应有过多异议。朕统一六国,建立不世之功,为的是让天下百姓有安稳生活。修筑长城,抵御外敌,是保我大秦子民的长久安宁;统一度量衡、文字,是为促进天下的交流融合。这些举措,皆是为了大秦的昌盛。”
大臣们纷纷低头,大气都不敢出。有的微微皱眉,似有不同看法却又不敢言语;有的则一脸谄媚,高呼陛下圣明。唯有李斯,眼神闪烁,揣摩着秦始皇的心意,适时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所做决策必定福泽万世,臣等定当全力辅佐。”秦始皇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冷冷开口:“希望诸位都能铭记,大秦的荣耀与你们息息相关,莫要心生杂念。”
大臣们纷纷附和:“陛下圣明,天下必将在陛下的统治下繁荣昌盛。”
但秦始皇心里清楚,民间的不满情绪如同暗流涌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必将危及自己的统治。秦始皇沉思良久,对着群臣道:“朕知民间颇有微词,然朕初心亦是护民。今朕决定,派遣士兵巡查各地,凡遇匪患,即刻剿灭。”群臣高呼万岁。随后,秦始皇选派得力干将率大军奔赴各地。
那些商人听闻此消息,喜出望外。商路渐渐安全起来,生意也有所好转。而村民们看到军队打击匪盗,对秦始皇的怨念亦减少几分。
至于武林人士,秦始皇颁布诏令,允许他们进入军中任职,凭武艺建功立业。不少人欣然前往,怨气渐消。
六国旧贵族们却趁此机会,假意归顺,暗地勾结残余势力。秦始皇洞悉其阴谋,不动声色地派人监视,同时加快推行仁政之举,拉拢民心。
那位文人被关入狱中后,秦始皇派人前去审问,发现他确有才华且心系百姓。于是,秦始皇免其死罪,令其入朝为官,负责教化民众之事。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行,民间的不满逐渐平息,大秦王朝在秦始皇的铁腕与智慧治理下,继续向着兴盛前行。
于是,他下令加强治安管理,派遣更多的士兵巡逻,同时采取一些安抚政策,试图缓解百姓的不满。几年过去,大秦越发强盛。然而,北方匈奴见大秦忙于内政,蠢蠢欲动。秦始皇闻报,决心御驾亲征。出征那日,咸阳城百姓夹道相送。秦始皇身披战甲,英姿飒爽,他高声宣告:“朕此次北征,定要匈奴不敢南犯!”大军一路向北,势如破竹。
战场上,秦军的虎狼之师与匈奴骑兵激烈交锋。秦始皇亲自指挥作战,他的战略眼光和果敢决策让秦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