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聚将鼓响群臣惊 (第2/4页)
蓝玉远远望见聚将台上黑压压跪倒一片的文臣,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他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朝着聚将台走去,一边走一边低声问身旁的沐英:“怎么回事?看这情形,莫非陛下真要御驾亲征?”沐英摇了摇头,面色凝重:“我也不知,但看这阵势,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蓝玉三步并作两步,快速登上聚将台,来到朱元璋面前,单膝跪地,抱拳道:“陛下!臣……”
朱元璋尚未道出完整话语,便被另一位老臣,吏部尚书詹同打断,“陛下,古人云‘国君者,国之根本也’,您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大明基业,岂非付之一炬?还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以身犯险!”詹同声泪俱下,语气中充满了对社稷安危的担忧,也暗含着对天子安危的关切。
他深深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
随后,又有数位大臣纷纷出列,跪倒在地,齐声劝谏。
他们有的慷慨激昂,引经据典,力陈御驾亲征之弊端;有的声情并茂,以古喻今,细数历代帝王因轻率出征而导致的惨痛教训;有的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劝说天子以社稷为重,珍视自身安危。
“陛下,我大明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皆仰仗陛下圣明。您若亲临战场,万一……万一有个闪失,我大明江山,岂非要陷入动荡之中?还望陛下三思啊!”一位年轻的翰林学士声嘶力竭地喊道,他的声音虽然略显稚嫩,但却充满了真诚和担忧。
一时间,整个聚将台上,劝谏之声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向朱元璋。
群臣的目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紧紧地注视着天子所在的方向,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担忧。
他们迫切地希望天子能够收回成命,放弃御驾亲征的念头。
朱元璋依旧沉默不语,他静静地听着群臣的劝谏,脸色阴沉如水,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仿佛蕴藏着万千思绪。
“陛下……”蓝玉刚想开口,却被朱元璋抬手制止。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朕……”
天子沉默,空气仿佛凝固。
群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个个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惊扰了龙颜。
刚才还嘈杂一片的聚将台,此刻鸦雀无声,只有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更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众人感受到天子身上散发出的威压,如同泰山压顶,令人喘不过气来。
朱元璋微微皱眉,目光扫过跪伏在地的群臣,他们的脸上,有担忧,有焦急,有恐惧,也有不解。
他明白他们的心思,他们担心他的安危,担心大明的江山社稷。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中仿佛压抑着一团烈火,这烈火,是愤怒,是不甘,也是无奈。
他何尝不知道御驾亲征的风险?
但他更清楚,如果幽州失守,大明的北方防线将彻底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是幽州的方向,那里是烽火连天的战场。
他仿佛看到鞑靼铁骑肆虐,大明将士浴血奋战。
他仿佛听到百姓的哀嚎,将士的怒吼,以及战马的嘶鸣。
他的拳头紧紧握住,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带来一阵刺痛,却无法缓解他心中的焦虑和不安。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朕……”
一个字,却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耳边炸响。
群臣的心脏猛地一颤,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子,等待着他的最终决定。
朱元璋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蓝玉身上,“蓝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