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关东军的末日 (第2/15页)
工事和有利地形抗击苏军进攻,掩护主力机动;剩余约三分之二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地带,准备在苏军突破边境防线后,迅速前出到受威胁方向,以反突击制止苏军突破和进攻。这种“东强西弱,内紧外松”的兵力部署,严重低估了苏军进攻规模和速度,为战役失败埋下隐患。
三、双方武器装备及参数数据
(一)苏联方面
1. 坦克力量的强大阵容
苏联在此次战役投入约 5500 辆坦克,形成强大装甲力量。其中,t - 34 中型坦克是战场上的明星装备。t - 34 坦克战斗全重 32 吨,车组 4 人。其装备的 76.2 毫米 F - 34 坦克炮火力出色,有效射程内对日军目标威胁巨大。坦克正面装甲厚度 45 - 60 毫米,能抵御日军大部分轻型武器攻击。最大速度 55 公里\/小时,越野性能优秀,在复杂东北战场机动性强,是苏联红军冲锋陷阵的利器。此外还有其他型号坦克,共同构成强大装甲突击力量。
2. 火炮的钢铁咆哮
苏联拥有
多门火炮,种类繁多,涵盖各种口径的榴弹炮、加农炮等。以 152 毫米榴弹炮为例,射程远、威力大,炮弹爆炸半径大,能对日军工事、阵地和集群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战场上,火炮齐鸣时如雷鸣般震撼大地,有效压制日军火力,为苏军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在射程、精度和威力上的优势让苏联红军在火力对比中占据绝对上风。
3. 天空中的钢铁雄鹰
苏联投入约 3800 架飞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等多种机型,编织严密空中火力网。伊尔 - 2 强击机被誉为“飞行坦克”,机身坚固,能承受一定地面火力攻击。装备 2 门 23 毫米机炮和 2 挺 7.62 毫米机枪,火力强大,能有效攻击日军装甲车辆、防御工事和步兵集群。佩 - 2 轰炸机载弹量大,能对日军军事基地、交通枢纽、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进行轰炸,削弱日军战争潜力和作战能力,为苏军地面进攻提供有力空中支援。
4. 海上舰艇的有力支援
苏联出动 500 艘舰艇,包括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区舰队的各型舰艇。这些舰艇在战役中发挥独特作用,为苏军作战提供不可或缺的海上支援和运输保障。它们在沿海巡逻、警戒,防止日军海上突袭,同时为登陆作战和物资运输提供便利,在沿海城市作战中,舰艇火力支援为苏军进攻增添力量。
(二)日本方面
1. 坦克的劣势尽显
日军坦克数量远少于苏联,性能也相差甚远。例如一式 75 毫米自行火炮,战斗全重 15.9 吨,5 名乘员操作。主武器 75mm90 式野炮火力与苏联坦克炮相比明显不足。发动机功率 170 马力,最大时速 38 公里\/小时,机动性落后。车体正面厚度仅 20 毫米,侧面 16 毫米、后面 25 毫米,战斗室正面和侧面 50 毫米,整体防护能力弱。面对苏联强大装甲力量,日军坦克往往被动挨打。
2. 火炮的相对弱小
日军配置的火炮在口径和数量上都无法与苏联红军抗衡。在绥芬河筑垒地区,日军火炮口径大多在 240 毫米以下,最大 420 毫米,这样的炮阵地有 50 多个。相比之下,苏联火炮口径和射程优势明显,日军在火炮对抗中处于劣势,难以对苏军进攻形成有效火力压制。
3. 空中力量的薄弱环节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空军力量极为薄弱,飞机数量少且性能不如苏联飞机。面对苏联庞大空中机群,日军飞机在空战和对地面目标支援方面都力不从心,无法对苏联空军构成实质性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