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洪武十年十二月 (第2/3页)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愿意全力支持相爷,与他们一争高下。
【胡惟庸】(看向涂节)涂节,你呢?难道你想临阵退缩?
【涂节】(无奈地说)相爷,我不是临阵退缩,只是担心我们的计划不够周全。既然相爷和陈大人都决心已定,我也愿意跟随相爷。
【胡惟庸】(满意地点点头)好,我们三人齐心协力,一定能成就大事。从现在开始,各自行动,有什么消息及时汇报。
第三章:朝堂交锋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又一次早朝,天色微明,奉天殿内灯火通明,文武百官依次排列。
【地点】奉天殿,殿内庄严肃穆,气氛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一场可能的风暴。
【人物】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标、汪广洋、李文忠、冯胜、汤和、陈宁、丁玉等众大臣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今日早朝,诸位爱卿可有要事启奏?
【胡惟庸】(出列,行礼)陛下,臣有本奏。近日,臣听闻中书省事务繁多,人手不足,许多政令的推行都受到了阻碍。臣恳请陛下,再调派一些得力人手,协助中书省处理政务。
【李善长】(看了胡惟庸一眼,也出列)陛下,臣以为中书省之事,应先理清职责,而非盲目增加人手。如今中书省机构臃肿,若不加以整顿,即便增加人手,也难有成效。
【胡惟庸】(脸色微变,看向李善长)李大人,中书省之事,我自会打理。如今政务紧急,若不尽快解决人手问题,恐怕会影响朝廷的公信力。
【朱元璋】(目光在两人身上来回扫视)善长所言,也有道理。中书省乃朝廷核心机构,职责必须明确。胡丞相,你先将中书省的事务梳理清楚,再谈人手之事。
【胡惟庸】(心中不满,但只能低头应道)臣遵旨。
【这时,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出列】
【李文忠】陛下,大都督府近日在边防事务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北方蒙古残余势力时有侵扰,我们需加强边防兵力部署。
【朱元璋】(微微皱眉)此事朕已知晓。冯胜,你身为右都督,对此有何看法?
【冯胜】(出列,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应从内地调派部分精锐部队,充实边防力量。同时,加强与周边卫所的联络,形成联防之势。
【朱元璋】(点头)就依你们所言,尽快安排。务必确保边境安全,不可让蒙古人有机可乘。
【御史台左御史大夫汤和出列】
【汤和】陛下,御史台近日弹劾了几名官员,皆是贪污受贿,扰乱地方政务。臣恳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朱元璋】(神色冷峻)这些贪官污吏,朕绝不姑息!陈宁、丁玉,你们务必严查,将涉案人员一网打尽,不管是谁,都要依法处置。
【陈宁、丁玉】(齐声应道)臣遵旨!
第四章:太子历练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东宫的书房内,暖烘烘的。
【地点】东宫书房,书房内摆满了各类书籍和文卷,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舆图,显示着大明的疆域。
【人物】朱标、李善长、刘基(刘伯温)
【朱标】(看着手中的奏折,眉头紧锁)李大人,刘先生,这是近日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其中关于地方税收的问题,颇为棘手。有些地方百姓抱怨赋税过重,可朝廷又需钱粮维持运转,这该如何是好?
【李善长】(接过奏折,仔细看了看)太子殿下,此事确实需要谨慎处理。臣以为,可先派官员到各地实地考察,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对于确实赋税过重的地方,适当减免一些,以安抚民心。同时,加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