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朱允熥的建议 (第4/5页)

袭这段时间的确激发了军卒的士气,但长此往下发展,先不说世袭上来的人是否有领兵之能。”

“在所有职位都被世袭子弟占据后,无形之中堵了下面军卒的晋升之路,他们不管咋拼命军卒还是军卒,等这个时候士气又何在?”

本就是商量解决卫所问题的,最终当然还是要回归问题的本质来。

再一个具体例子抛出,老朱更没了之前那么大的火气。

“而卫所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症结同等,军户世代从军能够保证兵源的充足不过只是理想下的状态而已。”

“目前军户逃亡的情况都屡禁不止,再这么发展下去各地卫所的正常兵源怕都很难配备齐全了。”

事实证明,到了大明后期各卫所这种问题不仅常见还很普遍。

赫赫有名的戚家军,那也是从福浙一带招募的农户和矿工,真正军户出身的没多少人。

“你说的是有道理?”

“但又该如何保证兵源的充沛,没有明确的规定,怕很难会有人愿意从军吧?”

军户只是强于奴籍而已,而强的那点仅仅是子弟可以科举一条。

而以他们的能力,又哪能一路保送到子弟入仕。

所以,这条有没有一样。

但相比较于奴籍,他们还得有随之上战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旦上了战场又有几个能回来的。

若非迫不得已,没人愿从军的。

正如朱标所说,没有了强硬限制兵源的手段,怕是连兵都很难招募起来。

相较于成立于北周到唐初期逐渐发展壮大的府兵制,初创唐五代壮大于宋的募兵制更进步了一些。

但募兵制一般都以招募为主,招流民从军,招军伍子弟。

在流民和军伍子弟不够用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从民间抓壮丁的方式。

而一般兵力枯竭时,也正是朝廷大规模用兵的时候。

这个时候,谁愿应征。

前面打的水声火热,后面还得从民间抓壮丁,用不了多久后方就得失火。

基于募兵制的种种弊端,老朱这才彷照募兵制之前的府兵制创立了卫所制度。

早在老朱打天下的时候,卫所制度的确为老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因而,大明立国之后,老朱便把卫所制度定成了大明的征兵国策。

“百姓之所以不愿从军,主要还是因军卒地位太低,提高军卒的地位,把从军当成一种荣誉。”

“这就需要提升百姓对他行之事的使命感了,比如大明的北征,要让百姓知道朝廷肃清北疆,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并非是朝廷的事情。”

“同时要让出征的军卒知道,他们打仗流血是为了谁,朝廷需要肃清北疆,而北疆的安定是有利于大明子民的。”

“把朝廷和百姓捆绑,也会增强于百姓的归属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和百姓拉近距离,这样征召会容易很多。”

“当然,这只是指引方向。”

“百姓也都是人,不能喊几句口号就让他们上战场,还得保证从军之后的既得利益。”

“这就需要增添军费支出,提升军卒的军饷以及待遇的保证,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要超于农户匠户。”

“其次,凡应征之人不可终生服役,要规定出年限在,比如普通军卒是多少,之后往下再留就是晋升小旗。”

“在服役结束后,可以适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有司衙门安排个营生,胥吏子弟世代不得科举,从军卒转胥吏的还要适当放宽政策。”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有司衙门是不可能把这些服役结束的军卒都接收的了,可以适当给予钱财补偿,让他们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