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深度剖析信任度:构建稳固关系的基石 (第1/2页)
在过去两天的探讨中,我们聚焦于人际关系升级的关键——交换信息的量与质,明确了想要获取何种信息,就需率先向对方提供相应内容。而在人际关系的诸多层次里,信任这一层次尤为关键。无论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还是家庭成员之间,信任都是凝聚力的源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许多棘手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所以,凝聚人心的关键在于信任度,那么,信任度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信任度,将其拆解为几个关键要素。
信任度的构成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信任度=(信用度+可靠度+亲密度)÷自我中心。这个公式就如同将一栋房子拆解,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它是由哪些关键部分组合而成。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要素。
首先是信用度。谈及信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信用卡。银行在为个人办理信用卡,或者为企业提供贷款时,最为关注的便是信用度。从本质上讲,信用度体现的是偿付能力。然而,即便个人或企业具备偿付能力,仍存在赖账的情况。比如,有人借钱时信誓旦旦,承诺按时归还,可到了还款期限,即便手头有钱却不愿履行承诺。这种行为必然会使这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信用度大打折扣。有些人或许觉得,反正彼此关系不错,借款金额又不大,不还也无所谓。但实际上,这对个人信用的损害是巨大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诚信本质。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讲信用,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他的信任度。
其次是可靠度。以我们日常接收快递的经历为例,当快递员承诺下午两点送达物品,可到了下午六点仍未送到,打电话询问时,又改口说明天上午送达,结果第二天上午依旧未到,此时,这个快递员的可靠度在我们心中无疑会大幅下降。当一个人答应的事情无法兑现,其可靠度就会降低,而可靠度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信任度的下滑。这就警示领导者,切勿轻易许诺,一旦做出承诺,哪怕要付出沉重代价,也必须坚决兑现。有些人可能一时冲动许下诺言,然而,只要说出口,就必须承担起责任,这就是可靠度的重要体现。
再者是亲密度,这一点相对容易理解。通常情况下,与我们情感越亲近的人,我们对其信任度往往越高,二者基本成正比。为了更好地理解信任度是如何由这些要素综合形成的,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现在有三百万现金,需要从所在城市送往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且必须通过人工运送。此时有三个人选,一是在你企业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会计,二是你八十多岁的母亲或奶奶,三是信誉良好的专业安保押运公司。从情感亲密度来看,你最信任的或许是自己的母亲或奶奶,但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让她们承担运送任务,原因就在于她们的可靠度不足。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她们可能到达目的地后都记不清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了。那么老会计呢?当人们在脑海中权衡时,信用度、可靠度和亲密度等因素都会发挥作用。如果是二三十万,或许有人会放心让老会计去送,但面对三百万巨款,有些人可能就会对老会计的可靠度产生疑虑,甚至会想:老会计会不会潜伏十多年就等这一刻呢?当然,这也与老会计平时的表现密切相关。
最后,我们来谈谈“除以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出发点,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和感受,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立场。一个极度自我中心的人,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与他人合作或交流时,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的行为会严重阻碍信任的建立。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有人总是将功劳归为己有,把责任推给他人,那么团队成员对他的信任度必然会急剧下降。相反,那些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想法、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因为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降低了自我中心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