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打破坚持的迷障,重塑行动的力量 (第1/1页)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要坚持,要有毅力,仿佛这便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然而,现实却常常令人困惑:那些将“坚持”“毅力”挂在嘴边的人,往往从未真正持续地做好一件事。这背后的问题,或许恰恰就隐藏在这些看似积极的概念之中。

当一个人的脑海中被“坚持”和“毅力”填满时,他的内心往往被痛苦所纠缠。他总是在思考: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件痛苦的事情?却从未尝试换个角度,去发现这件事可能蕴含的快乐与意义。毕竟,大脑进化出了遗忘痛苦的功能,这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时间的流逝会让痛苦的记忆逐渐模糊,而痛苦的程度越高,遗忘的速度就越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时,往往难以取得好的结果。因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打磨技能,本质上都是在大脑中留下痕迹,而当一开始就给这件事赋予了过多的痛苦,大脑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想要抹去这部分记忆。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半途而废呢?首先,就是要摒弃痛苦的暗示。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及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件事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是多重重大意义。就拿实现财务自由来说,将其作为战略,意味着要深刻理解它所承载的重大意义和使命。当你对这种意义的领悟越深,在追求的过程中就越能体会到快乐。传统观念中,诸如“苦尽甜来”“学海无涯苦作舟”,将成功定义为一个痛苦过程之后的结果,这无疑让许多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他们认为学习是苦事,追求梦想的过程也充满痛苦,需要不断地坚持,最终在“坚持”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赋予的意义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一件事情的意义认知也会有所变化。关键在于,我们不应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努力和坚持上,而是要深入探寻当下这件事情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当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持续行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因为这是一个主动追求的状态。

除了赋予事情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思考不做这件事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来激励自己。比如我们书友会的书友们,在听播音之后分享自己的感受,一年下来,三百六十五篇感受整理起来,几乎相当于写了一本书。这不仅能让大脑的操作系统得到升级,更能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进步足以改变生活。通过罗列不做这件事的弊端,利用害怕损失的心理,促使自己不断行动。

最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寻找与自己目标相同的人或人群,并尽可能多地与他们共度时光。我们的思想和关注点,就如同口音一样,会受到密切交往的人的影响。当我们与拥有某种技能的人在一起时,会不由自主地发现,那项技能其实很自然、很实用且很简单。以赚钱为例,很多人觉得赚钱艰难,做生意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坚持,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交往人群的影响。如果周围的人大多对创业恐惧或排斥,我们的内在思想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塑造我们的外在世界。因为我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交往的人、阅读的书籍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

所以,让我们打破“坚持”的迷障,不再将行动视为痛苦的挣扎。通过赋予事情重大意义、思考负面后果以及融入积极的社交圈子,重塑行动的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再依赖痛苦的“坚持”,而是凭借内心的热爱与积极的动力,持续前行,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财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