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转换视角,拥抱美好人生 (第1/2页)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观察者,用自己的视角审视着周围的人和事。而这一看待他人与问题的出发点,犹如无形的指挥棒,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向与判断结果。

就拿一些领导者来说,他们的视角偏差在工作场景中暴露无遗。当项目圆满完成,收获成功的果实时,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入怀中,仿佛自己是这场胜利的唯一缔造者。然而,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利,遭遇挫折与困境,他们便迅速将矛头指向合伙人,满眼尽是对方的不足与缺点,全然忘记了在合作过程中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我们都深知,人是需要被鼓励和认可的,信任与鼓励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能激发他人内心的力量,促使其不断进步。但当领导者传递出的只有对他人不足的苛责时,收获的必然是员工的沮丧与不满,长此以往,人际关系也会陷入紧张的僵局。

在恋爱阶段,人们却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角。爱情的魔力让大脑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此时,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充满魅力,满眼看到的皆是优点,缺点仿佛都被自动屏蔽。可一旦爱情的热度褪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又难以保持这份欣赏与包容。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溯到我们的成长历程,或许能找到答案。当我们还是孩子,或是观察如今的孩子时,不难发现,比较式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家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你看看别人,人家多么爱吃蔬菜”“你看看谁谁谁有什么优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别人在某方面好,就意味着自己不好。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导致一些成年人总是热衷于谈论别人不好的地方。但实际上,即使别人存在不足,也并不能彰显自己的优秀;同样,别人的优秀也并不代表自己就逊色。

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身处一个完全被大人主导的世界。由于年纪小,犯错是常有的事,而这也导致他们频繁遭受大人的批评。在这种长期不被认可、被压抑的状态下,孩子们的内心逐渐形成一种认知:自己不行,周围的小伙伴也不行,只有老师才是正确的。这种心理阴影伴随他们成长,长大后可能会演变成两种极端心态:要么极度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要么变得自负,觉得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而很难形成“我好你也挺好”的和谐共处心态。这一切,都源于内心深处的比较心理,总是想要分出胜负、好坏,也因此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聚焦在别人不好的地方,而忽视了对方的闪光点。

这种总是关注别人错误与不好之处的习惯,就像一副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自己的视野,还会让自己逐渐变成“盲人”,对他人的优点视而不见。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在发现别人的好时,内心还会感到不舒服。就像我的车多次被划过,一道长长的、深深的划痕出现在崭新的车上,虽然车只是一个工具,有保险可以修理,划痕对我们的实际使用影响不大,但每次看到它,我都能联想到划车人的心理——他们潜意识里在排斥更好的东西。因为真正能够欣赏他人优点、为他人的成功感到开心的人,就如同拥有“吸星大法”一般,能够心平气和地汲取他人的长处,为自己所用。当我们习惯于看到别人的好,本质上就是在允许自己过得更好。

不同的视角,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在澳大利亚的海边晒太阳,享受着自由、惬意且无需担忧时间的生活时,有人会由衷地感叹美好,心生向往;而有人却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在炫耀,没什么了不起。前者因为能够欣赏他人的美好,内心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后者则因狭隘的视角,被嫉妒与不满充斥。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也难以左右周围人的行为和想法,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仅仅是这小小的改变,就能为人生带来巨大的不同。当我们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