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3/5页)
了父亲和岳父通往银安殿叙话。
李靖将先前的疑问向两老提出,问他们为何放下了朝歌的事情。
李秉直和殷仲达对视一眼,脸上都显出苦涩的神色。殷仲达摇头叹道:“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此次我们两个老家伙差不多是被人赶出了朝歌。”
李靖目中闪过一丝寒芒,沉声问道:“岳父此言何意?”
殷仲达忿然道:“当今这位大王即位之后不久,便将其心腹费仲擢升为中谏大夫,而且是纳言司十二中谏大夫之首,你父亲反要屈居其下。自上任之后,那费仲便处处针对你父,对他所做的任何事务都横加指责,十足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你父实在不愿受那小人之气,便索性辞了官职。”
李靖冷笑道:“那费仲是个油滑人物,此次如此旗帜鲜明地针对父亲,想来定是得了身后之人的指示。”
李秉直和殷仲达都苦笑点头。
李靖又问道:“岳父你的生意可是也遇上了麻烦?”
“靖儿可还记得那尤濯?”殷仲达脸上现出怒色,“此人在朝歌重开‘千锻号’,军械监已将来年所有军械制造的生意交给了他。我们‘炼锋号’一笔生意也未接到,自然难以经营。”
“那人倒是好急的性子,竟这么迫不及待地将咱们这一家人远远地赶离他的视线!”李靖先是大怒,随即却又笑了起来,“也罢,对于咱们来说,从此一家人守着这一片基业安乐度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三章龙王
正所谓祸福相倚,李秉直和殷仲达被排挤出朝廷,对于李靖而言其实是一件好事。
李秉直年纪虽然已近七旬,但身体却依然硬朗,而且颇有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他看到李靖料理起领地的政务时有些不顺手,身边又多是武将,没有一个可以帮得上忙之人,便亲自出马将这些政务从李靖手中接了过来。李靖虽不欲老父操劳,却拗不过他热情高涨,只得多派了一些人服侍跟随。李秉直在朝时任的是中谏大夫这样的清贵之职,但在官场数十年,所经所见何其广博,竟然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殷仲达此次离开朝歌却是几乎将整座“炼锋号”都搬空了,更带来为数多达三千的熟练工匠。在陈塘关落下脚后,看着老友李秉直精神焕发地大展拳脚,自是不甘示弱,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将“炼锋号”重新经营起来。李靖领地方圆四百里,仅靠带了的三万余人马和当地原来的一些驻兵还远远不够,要想在此次站稳脚跟,整编和扩张军队势在必行。既然要扩军,自然需要大批的军械。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李靖怎都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将这一大笔生意便宜外人的理由,更何况“炼锋号”制造的兵甲之精本就天下闻名。
不过购置军械所需的资金从来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单靠陈塘关现今的府库平日的税收绝对不敷花费。在不愿煎骨熬油般压榨百姓的前提下。财政问题着实令李靖费了一番脑筋。好在他不久之后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在近在咫尺的无垠大海之内,李靖找到了一样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物——盐。
如今的大商并没有食盐专营一说,而且现今人们制盐用的还是效率低下的煮盐之法。李靖将前世记忆中的晒盐之法搬了过来,经过几次试验之后,便开始在海边开辟盐田,制出数量极其庞大的高品质食盐。
经过殷仲达这商场老手的一番运作,李靖领地所产质美价廉的食盐成为各方争相购买的抢手货物,为李靖换来源源不绝的财富。有了这些财富的支撑。李靖的领地自然一天天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这一天派驻在闻安县的郑伦忽然回转陈塘关求见李靖,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个身着青衫的中年文士。
见面施礼已毕。郑伦指着那中年文士道:“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