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3/4页)
8日攻陷通州的消息。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10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31日英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的消息。
攻克北京之后,英军在11月11日、12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俄国趁机而动,以“调停有功”的理由在11月16日,逼迫满清承认了《瑷珲条约》。从满清那里割去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随着消息一条条的传来,李鸿章逐渐不敢与江忠源说话,光复军预言的事情一件件发生之后,江忠源的神色越来越可怕。江忠源数次向咸丰皇帝上表,请求调集兵力在北方反击。这些奏章如同石沉大海般没有回音。
到了1859年1月,江南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榜文,除了将北京发生的事情简单介绍之外,对于满清的评价只有一条,“量中华土地物力,讨外国之欢心!”
第115章 入局与出局(一)
1859年2月1日,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酒楼中,几个书生看来喝多了酒,正在争论着最近的事情。练兵大臣左宗棠在去年10月击退了进攻浙江的石达开,又带着手下的楚军进入福建,在去年12月初把石达开从福建撵去了江西。此时积功晋升了浙江巡抚。看似要进入浙江富庶平原的战火终于远离了浙江之外,这让地方上的有钱人都大大的松了口气。
但是来自北京的消息以及光复军的榜文却让这些有钱人大吃一惊,九五之尊的皇上被迫逃出了京城。英国人攻占了北京,逼迫朝廷签署了条约。读书人好歹知道些历史,只有王朝末期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难道大清要亡于英国人之手了么?
可后续消息也传的很快,据说英国人满足于签署的条约,率军退出了北京。朝廷竟然奇迹般的转危为安。这消息自然让读书人们不得不加倍讨论起来。
“光复军那些逆贼,若不是他们造反,朝廷怎么会没有兵防御北京呢?”有个三十几岁的中年人义愤填膺的说道。
“可光复军据说也和英国人打过仗,却没见他们败了。”旁边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些不安的答道。
“你怎么知道那些逆贼没有打败仗?他们在广东,若是他们能够挡住英国人,英国人怎么会打到北京去?”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怒道。他这么一怒,倒也气势大涨,年轻人登时不敢再吭声了。
见震慑住了年轻人,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继续怒气冲冲的说道:“现在从广东传来的消息,光复军的逆贼们居然搞了什么授田令,所有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从匪之人愿意种地的得从他们那里得到土地,这置地主士绅于何地?”
年轻人被中年人的气势所压,可毕竟还有年轻人的那点“叛逆”情绪,他唯唯诺诺的答道:“刘先生,我看书中,唐朝也是用均田制的……”
刘先生怒道:“你都读过些什么书,胡说些什么!唐朝不过有过贞观之治,我朝也有康乾盛世,胜过唐朝无数……”
旁边一位四十多岁的读书人明显听不下去了,他带着淡淡的嘲笑表情说道:“没有均田制哪里来的府兵?”
看来这位四十多岁的读书人乃是一桌人里头学识比较能镇得住场子的,他一开口,其他人立刻不再对“均田制”提出任何异议。那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登时就有点壮了胆子的模样,腰杆直了不少。然而那位四十多岁的读书人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他微微皱了皱眉头,“左大人正在征兵,看告示上所写,竟然要征集懂得算术之人。却不知道左大人到底想做什么。”
这个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