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2/4页)
集张应宸部队的军官。这帮军官都在营中,他们被从被窝里拽出来,很快就睡眼惺忪的聚集起来。
官员先让跟着张应宸的警卫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给讲述一遍,警卫支支吾吾的说,张应宸在齐王韦泽那里说了东王杨秀清的坏话,又在东王杨秀清那里说了齐王韦泽的坏话。所以东王杨秀清就把张应宸打了三百杖。
众人对这话很是不解,张应宸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敢同时在东王杨秀清与齐王韦泽那里说坏话。但是东王既然派人来公开指责张应宸的罪责,想来也不会是空穴来风。
最后东王府官员告诉众人,东王念在张应宸乃是初犯,所以饶了他性命。打了三百杖之后,张应宸暂时不能理事,东王将派遣新的指挥官过来暂时接掌指挥权。说完之后,东王府的官员拿出花名册,命令部队所有部队指挥官都集合,准备接受新指挥官的安排。
此时,等在张应宸营地外的东王部队立刻开进了军营。虽然他们并没有如临大敌的态度,不过准备随时弹压反抗的准备看来也是做了不少。
韦泽的部队中是总参谋部制度,张应宸的部队尽管调到了东王麾下,依旧维持着韦泽的体制。参谋部人员虽然不直接指挥部队,但是他们却是部队中的中坚所在。军官被管起来,参谋长、副参谋长也被叫去管起来。不过韦泽的参谋部是个会议制度,很有军事委员会的雏形。在条例中,如果参谋长、副参谋长出了事情,自然由军作战科科长接替参谋长职务。
而东王府明显没吃透这方面的组织形态,所以作战科、作战训练科、人事科、后勤科,还有兼任日志记录总结的军史科,这帮科长副科长们反倒不用参与集结。
军参谋长被带走前已经下了命令,让这帮科长暂时承担参谋部营运,把事情搞清楚。
兵营的校场上灯火通明,张应宸部队的所有军官们都被带去。大帐、后勤仓库,武器库也都被东王的兵马封锁。但是这些根本难不住各部门的参谋科长,整个兵营就是他们布置的,东王的部队看似把守住了要害。可绕开这些“要害”的办法可是多得很。
参谋们立刻召开秘密紧急会议,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去东王府求证,或者去齐王府求证,这都不现实。且不说没有上头命令的话,官兵都不得出营。即便是偷偷溜出军营,把守天京城的都是杨秀清的亲信与亲戚。这些杨秀清的亲戚与亲信打仗能耐没有经过证明,不过他们作为把守各门的统领的确是极为负责。这帮人跟看家护院般卖力,没有东王府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天京城中随便行走。甚至有了东王府的命令,只要这些人觉得调动可疑,同样会把人挡下。得弄到杨秀清的命令才能让可疑的家伙通行。
不能见到当事人东王杨秀清与齐王韦泽,张应宸此时又发起了高烧,人事不省。找他也没办法求证。能选择的就只有警卫了。参谋部立刻派人偷偷把警卫弄来。在这几个人逼问之下,警卫终于吞吞吐吐的把张应宸在两边说的话给众人讲了一边。
指挥官里头也有一部分特别直率,或者说缺心眼但是能打仗的人。能混参谋部各个科当科长的哪个都不是傻瓜,一开始大伙还有些不太敢说,不过你一言我一语的问着,哪怕是有些言不由心的说着,大家也逐渐明白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东王杨秀清让张应宸看看韦泽是不是有怨气,这是完全能理解的事情。把韦泽从安徽撵走,换谁都不会高兴。杨秀清让张应宸去问问,这并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做法。可张应宸就真的把找到韦泽的怨气当了一定要完成的任务来办。
可韦泽根本没有任何怨气,至少他与张应宸说的话里头可没有丝毫怨气。张应宸却以为韦泽不想提建议是因为对张应宸不高兴。所以他在韦泽面前说东王杨秀清的坏话,试图让韦泽引发对东王杨秀清不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