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部分 (第1/5页)
海面上,第三特混舰队在打出了第三轮齐射的时候,对面的两艘美军战列舰才开始反击,随即就有美军战舰中弹。爆炸产生的闪光非常强烈,不但天上的飞行员看得很清楚,就连战列舰桅杆顶部的了望员都看得非常清楚,此时已经前出的两支巡洋舰与驱逐舰编队里的了望员也看得很清楚。
第三特混舰队的前两轮齐射都没有打中目标,而为了提高打击密度,采用的是严格的编队齐射,即六艘战列舰同时开火。第一轮齐射的偏差比较大,主要是当时的雷达在探测的精度上误差比较大。以百分之一的距离误差计算,在10海里的交战距离上,就会有186米的误差。而当时雷达的实际距离误差不止百分之一。美国的雷达可能达到百分之五,而帝国海军最先进的雷达也有百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说,误差达到了500多米。虽然战舰都是大型目标,但是误差是指的圆规误差,即半径误差,500米的半径误差在实战中就可能使炮弹偏离目标1000米。即使对付的是长度超过了300米的战舰,但是这个误差仍然太大了。这就需要通过了望员来判断大概的弹着点,然后在由枪炮军官修改炮击参数,以修正误差。
第二轮齐射的结果要稍微好一点,有几发炮弹落在了美军1号舰的左舷外200米之内,而另外还有几发炮弹打到了2号敌舰右舷外,也是太远了。枪炮军官再次修正了炮击参数,随着“南宁”号收到了各舰都已经做好了开火准备的信号之后,第三轮齐射开始。这次,位于舰队最后面,也就是与2号敌舰最近的“松江”号首开战果。
穿甲弹的命中点应该在敌舰最后面的炮塔上,只是穿甲弹肯定没有击穿炮塔的装甲,应该是打在了炮塔的正面装甲上。“蒙大拿”级战列舰炮塔的正面装甲有一定的倾斜角,原本是用来在近距离炮战中提高防御能力的,而穿甲弹落下的时候,几乎与炮塔的正面装甲垂直了。可问题是,战列舰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肯定超过了400毫米,“蒙大拿”级更是超过了500毫米,26式穿甲弹能够在20000码的距离上打穿240毫米的装甲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根本就不可能穿透炮塔的正面装甲。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强烈闪光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炮弹进入炮塔内爆炸的话,那么产生的爆炸闪光就要微弱得多。
第四轮齐射在十一点五十八分开始,这也是七日夜晚打出的最后一轮齐射,这次又是“松江”号首开战果。2号敌舰再次中弹,命中点仍然在战舰后面,只是这次打中了战舰的第三座主炮炮塔。穿甲弹的命中点应该在炮塔的顶部。而在20000码的交战距离上,26式穿甲弹落下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大概在40到45度之间。虽然穿甲弹头部的铜质披帽可以防止穿甲弹在大角度命中目标时被弹开,但是战列舰炮塔顶部装甲的厚度也在200毫米以上,加上以45度角命中的时候,实际的穿甲厚度近300毫米,而26式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是很难打穿300毫米厚的装甲的。炮弹仍然是在舰体外爆炸,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座炮塔的顶部装甲肯定被炸变形了,如果炮塔没有良好的减震设备的话,那么里面的炮手肯定都被震伤了,说不定还能震死几个呢。
在这一轮齐射中,“福州”号也打中了2号敌舰一发穿甲弹。命中点在战舰的舰桥下面,应该正好打在了主装甲带的穹甲,也就是呈一定弧度弯曲的装甲。穹甲的主要作用就是应付远处打来的,大着角的穿甲弹,一般厚度介于垂直主装甲与水平装甲之间,“蒙大拿”级的穹甲大概有350毫米厚,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装甲,只是在爆炸后摧毁了附近的几门高射炮,同时让不少的美军炮手被震死震伤。
八日凌晨零点过两分,六艘战列舰打出了第五轮齐射。这时候美军战列舰已经开始还击了,而且正在向右侧转向,结果六艘战舰打出的炮弹无一命中。美军舰队的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