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郑子明帅堂泄底 赵匡胤投案自首 (第2/5页)
“我们还没找着地方呢!你可到招募营名册上去找。”
“好吧!”
张光远和罗延西告辞走了。二人走后,柴荣说:“兄弟,咱们进府,里边都安置好了。”说完,三人进帅府,有人领着奔佛堂。到里边一瞧,这是三间平房,一明两暗,间量挺大,里面供的“南海大士”,香烟缭绕。东间放着经卷,西屋是净室,养心、念佛的地方,柴夫人每月初一、十五都到这拜佛。
到西屋一看,柴夫人和两个贴身的丫环,早在屋里等候。柴荣说:“姑母,这是我的俩朋友:这是我二弟赵匡胤,那个是我三弟郑子明。”
郑恩趴在地下磕头:“姑妈!你老好呀?”这一句把老夫人叫得差点没蹦起来,乐得眉开眼笑。柴夫人一辈子没生孩子,没有叫妈的,特别喜欢年轻人。今天来个柴荣,又领来两个,老夫人高兴。一见郑恩磕头,急忙用手相搀:“贤侄儿请起、请起!”
郑恩起来往旁边一站,夫人看了看,郑恩长得虎头虎脑,憨憨厚厚,更高兴了。
赵匡胤施礼:“老夫人,我乃国家钦犯,蒙夫人收留,今生难忘!”
夫人听了这几句话,再看看赵匡胤一表人材,点了点头。心想:邺都满营战将,也没有这样一位,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又很稳重,此人不是平常之辈。看来柴荣眼力高明,识人物。
“赵公子,不用客套。君子无时且耐时,暂时屈尊贵体,在这佛堂住几日,待老身慢慢告诉元帅,也有用武之地。你们和柴荣情同手足,义重如山,我很高兴。住在这,不要见外,缺什么只管告诉柴荣。每天由这两个丫环与你送饭。”
“多谢老夫人!”又嘱咐俩丫环要守口如瓶,千万别叫元帅和前院战将知道。
柴荣对郑恩说:“三弟!你可别乱走,就在这个小院转转,免得招惹是非,节外生枝。”“放心吧,我哪也不去,就陪着我二哥了。”
“要不,你别在这憋着了,干脆出去吧!”
匡胤说:“不行!他嘴没把门的,到外边乱说,非把我兜出去不可。就叫他在这吧。”
“也好!”
安排已毕,柴夫人领柴荣回屋,来到屋里,娘俩想说说贴己的话。这时候,郭威退帐到后边看看妻子,来到门外,咳嗽一声:“嗯呔!丫环,夫人可在房内?”
“在!元帅请进。”柴夫人连忙出来迎接,老夫妻对拜已毕,让到上房落座。柴荣在旁边偷眼观看,见郭威虽然五十来岁的人,须发一根儿没白,只长得身体强壮,项短脖粗,满面红光,浓眉入鬓,二目有神,鼻直口正,两耳垂肩,别看便衣微服,也看出武将的威风。哎!引人注意的是额角上刺了个麻雀,北方人叫家雀儿。是用针刺的,抹上墨汁,印在肉内,故此有人送郭威个外号,叫郭家雀儿。
脸上刺个麻雀干什么?这里边有一段原故:原来郭威是邢州尧山人,表字文仲。父亲早亡,随母住在舅父家。十一岁那年,叫他看场院,场院上晒的麦子,一群一群的麻雀来偷吃麦粒。郭威轰走西边的,东边又落一群,来回轰,也轰不过来,就做了一个弹弓,打家雀儿。哪知道,一粒弹丸打在邻居家孩子的太阳穴里,那个孩子当时就死了,十一岁的郭威摊了人命官司。把他抓到县衙门,叫他抵偿性命吧,又没够岁数,况且又是误伤,就判个充军发配,当了配军。十一岁孩子走不动,就免了,只叫针笔匠在他额角刺个麻雀,叫他记一辈子。意思是,你打弹弓射麻雀,摊的人命官司,以后做事,要处处注意!因此外号叫郭家雀儿。
在古代,刺面的人受歧视,小孩子不和他玩。郭威赌气,离开家学习武艺,入伍投军,勇敢善战,又很聪明,一来二去,如今当上了元帅,汉朝的功臣。他这个当过配军刺面的人,不但不受歧视,反认为是主贵了。郭家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