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破重围郑印回京 请女帅赵普献策 (第3/8页)

地上小憩片刻,有了精神,翻出来路途单子,辨认一下方向,然后,又将马牵到河边饮了饮,战马打了几个滚,也减去疲劳。重新叩好鞍子,出了树林,顺着阳关大道,打马直奔汴梁。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住,进了宋朝管辖地界,就好办了。每到一地都去衙门报号,州城府县的官员远接近迎,热情招待。

路上非止一日,这一天,远远地看见了汴梁城,郑印心中十分高兴:我离开京城整整八年,这八年我在华山跟师父学艺,我的娘想我,眼泪得哭干;今日回京母子团聚,我娘得多高兴啊!又一想,不能先回家,我有重任在身。万岁被困,度日如年,盼望救兵,我应该先上朝送圣旨,把公事办完,然后再回家省亲。应该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晚一会儿回家算什么?

想到这,打马如飞,进城门洞,来到城内,经人指点,很快来在午门,双脚扣镫,战马停下,甩镫下马,大声喊道:“皇门官击鼓撞钟,请一字并肩王升殿。就说郑印从前敌归来,现在圣旨在此。”说完,解下包袱,拿出圣旨顶在头上。皇门官急忙跪倒接旨。郑印说:“都起来!叫一字并肩王升殿。”“是!”皇门官往里边送信,敲金钟撞玉鼓,钟鼓齐鸣,惊动赵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弟兄三人。赵匡胤是老大,老二叫赵匡义,因为和皇上犯讳,改为光义。老三叫赵光美,还有个妹妹叫赵美容。赵匡胤当了皇帝,他的兄弟全封为王爷,他妹妹封为燕长公主。赵匡胤带文武群臣去征南,朝中事交给二弟赵光义,留下了丞相赵普,还有王苞。国家大事交给赵光义,担子也够重的,每日处理朝政。累得他食不甘味,寝不得眠。

赵匡胤被困,赵光义他不知道,只因为,开始出征连传捷报,后来就音信皆无,消息不通。多次派人打听,有去无回。原来,南唐的军师于洪把消息给封锁了。他怕朝中发来救兵,沿路设下明哨、暗哨、游动哨,有宋朝探信的密探,抓住就杀,宋太祖几次派人搬兵,都没闯过敌营。所以赵光义不知道他哥哥遭了好几年罪。今天和赵普在金殿正琢磨前敌为何没信,外边钟鼓齐鸣,赵光义急忙上殿,殿头官启秦:“王驾千岁!前敌派了郑印将军回朝,带圣旨在午门外候等。”

赵光义喜出望外:“我皇兄派人回来了,好,接旨!”说完,领着朝中官员,步行到午门,看见郑印头顶圣旨,远远跪倒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光义接旨。”

磕头已毕,郑印将圣旨递过去,给赵光义行礼:“二皇叔在上,小侄儿有礼。”

赵光义上下打量郑印,见郑印身高体壮,英雄气概,风尘仆仆,嘴唇都裂了,眼里挂着血丝,就知道一路上吃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京都。这才是“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都不容易。

赵光义忙问:“小将军,你是何人?”

“二叔!你仔细看看,我不是小郑印吗?”

赵光义说:“你是汝南王之子?”

“是呀!”

“哎呀,孩子,你想死我们了。八年前你失踪,把大家急坏了,你怎么又到前敌了?”

郑印说:“一两句话说不明白,慢慢说吧!”

赵光义说:“对,对!到金殿一叙。”

说完,众星捧月一般簇拥郑印来到金殿。将圣旨供到龙书案上。赵光义领着大臣,前七后九中八拜,拜完了,打开圣旨看了看。这时候,郑印又拿出赵匡胤写给赵光义的亲笔书信,交给赵光义。赵光义看罢如五雷轰顶、扬子江心断缆崩舟,愣了半天,泪如雨下。赵普等人这才知道万岁被困寿州,转眼已经六年时光,吃尽千辛万苦,元帅高怀德和先锋官呼延凤被擒,押在敌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出征将官军卒,伤的伤,亡的亡,出兵是二十万人,现在只剩十几万人,叫朝中速派二路元帅到寿州解围救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