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 (第2/4页)

来的老兄弟。这些年来吴少康作战非常勇敢,绝非胆小怕死之辈。李开芳以前非常讨厌韦泽,可这些年过来,他年纪大了,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没有韦泽北上救援,他李开芳早就死在天津了。没有韦泽建立的淮河防线,李开芳也不可能在淮南坚持这么久。不管李开芳喜欢不喜欢韦泽,可韦泽没有欠过李开芳任何人情。反倒是李开芳至少欠下韦泽一条性命和一场功名。

能公正评价过去,李开芳也能比较正确的评价现在。太平军中若是有齐王韦泽那样的强军,李开芳在庐州就能获救。可自打韦泽走后,太平军中始终没有出现过韦泽那样的悍将。

“庐州粮草充足,我等定然能守下去。”李开芳还是拿出老生常谈的道理来。说完之后,李开芳看了看其他将领,希望他们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可其他将领们有皱眉沉思的,有微微点头的,也有如同钟大洪这样瞪着胡少康的。却没有一个人符合李开芳,喝斥反对吴少康。这帮将领都参加过北伐,听了胡少康的比喻,大伙也都想起了北伐被围时候的局面。

吴少康焦急的说道:“安庆我们且不说,六安与寿州难道粮草不充足么?可最后是什么结果。请王,湘军水师都打到这里,他们定然已经夺下了巢湖,我们向南突围是不行的。过不了江,那就只能向东去镇江,从镇江那里过江到南边去。属下看湘军正在建筑营寨,英王的部下极为能打,被湘军围死之后也是无计可施。我们去救安庆的时候,湘军的营寨到底多难打,我们可不是不知道!”

“我不走!”请王李开芳怒道。自打年初安庆失守,英王陈玉成的精锐在安庆损失殆尽之后退到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就只剩下李开芳的部队在支撑。七八年中都稳如泰山的淮南,在淮军与湘军南北夹击之下几个月内就丢了干净。作为安徽太平军中心的庐州几年中都非常安全,李开芳在这里向各处发布军令。可转眼间就陷入了重围之中,这样的落差实在是令李开芳无法接受。

幻灭的现状让李开芳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情绪,他大声说道:“只要再等等,援军是一定会来的。”

这不是李开芳第一次说这样的话,吴少康当然知道李开芳一直很讨厌韦泽,他方才提起韦泽就是试图让李开芳想起韦泽北上挽救北伐军的往事。如果东王杨秀清还在,韦泽依然是太平军的悍将,李开芳所期待的援军肯定会来的。可天京之变后,杨秀清被杀,韦泽脱离。太平天国几年来一直走着下坡路。

面对上游湘军的猛攻,太平军疲于应付。忠王李秀成与侍王李世贤两人在江西接回了“万里回朝”的二十万太平军之后,并没有向上游发动进攻,而是转而进攻浙江。除了在淮南的李开芳之外,留在上游抵挡湘军的只剩下江西的彰王林凤祥与以安庆为基地的英王陈玉成。

独占淮南的李开芳几年来很是安逸,却完全没想到破灭来的如此之快。整个淮南的大城只剩下庐州,湘军又一举夺了城外的阵地,庐州城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起来。

看李开芳一意孤行,想固守庐州等待救援。吴少康只能换了一个说法,“那让属下去请求援军吧。”

“你准备从哪里请援兵?”李开芳有了些精神。

吴少康答道:“属下只能去镇江请求援军。若是不去请求援军,天知道援军会什么时候到。”

这话指出了残酷的现实,李开芳也不吭声了。林凤祥虽然地位高,威望大。可他也仅仅是地位高、威望大而已。原本林凤祥的计划中,李秀成兄弟接下了去江西接应“万里回朝”的太平军兄弟,就会与林凤祥合兵一处,共同对付上游的湘军。而这两位直奔浙江的行动宣告了太平军各集团合作的设想化为泡影。

有这两人带头,太平军无可避免的发生了新的分裂。十三位王爷中,林凤祥是主动扛起应对江西清军的重任。英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