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 (第1/4页)
黄锦喜孜孜的拿着奏折返回宫中,对嘉靖道:“启奏陛下,今有兵部杨司马连夜上本,老奴恐贻误军情;不敢延误,特呈与陛下。”
嘉靖点头道:“念吧,朕倒要听听杨卿是个什么见解?”
黄锦闻听,忙展开奏折,借着灯光逐句念来。只是越念额头上汗水越多,越念脸色却是越难看。而徐阶最初听到杨司马的名字,神色也是微微一变。可一听到奏折内容,脸色却又迅速回转平静,不动声色地听着。
原来,杨博这奏折写的很清楚。他先分析了蒙古人的战略,认为这是典型的内外勾结,侵犯大明的战略图谋。按他分析,如果济南暴乱成功,被白莲教匪抢占武库。裹挟灾民,此时乱兵人数恐不下一二十万。再加上鞑虏铁骑,必然使得山东各城人人自危,难以保全。真要到这种境地,朝廷不得不发大批边军剿乱,库腾汗此时正好趁机南侵。甚至俺答汗也会插一脚来捡便宜。
只是如今情形有变,而蒙古人却不知变通,还秉承这种战略,在杨博看来,这就是自寻死路。要知明朝时,通讯不便,信鸽这种东西,短程还行,长程传递信息,根本靠不住。库腾汗多半不知道山东方面情势有变,才会按既定方针调度,这便是一个破绽。
但此时济南那又是成为了重要节点。因为现在济南还在官兵手中,所以才能遏制蒙古人的阴谋。一旦济南失守,白莲教和蒙古人照样可以在济南裹胁大批百姓为军。到时候截断漕运,甚至扒开黄河,制造水灾,则局面将难以收拾。
同时杨博又分析了当前北边的防御情况。为了防备北边,蓟辽的兵力确实是不好随意调动的,但如果从京师抽调部分人马填补蓟辽防线,然后再从蓟辽换一支精锐部队出来下山东,则不会对整个北线安危构成太大影响。这支兵力数量不需要太多,但行动一定要快,因为济南到底能支持多久是说不准的。
最后,杨博上本请缨,愿自提京师骑兵数千之众前往蓟辽,总督各军。若不能大胜库腾汗,情愿自请斧钺。同时,也向朝廷请旨一道,到了蓟辽后即发精锐边军,前往山东解围。
杨博不愧为当朝三大谋主之一,对于库腾汗及嘉靖帝,分析的都分毫不差。他算定,王忬公然抗旨,虽是为了大局,但这种不知变通的倔脾气,在嘉靖皇帝的胸襟和严嵩的暗箭下,必然要遭殃。而自己能做的就是用一场辉煌的胜利,来挽救这位老忠臣的命运。至于济南不可不救,蓟辽又不可不守,这当世之间,也只有他自己能把两者平衡到位。
嘉靖听杨博说来头头是道,点头道:“杨卿真国之干城也。黄伴拟旨,准杨卿所奏。陆卿,你派锦衣卫前往昌平,传旨将王忬革职,押解回京,下诏狱待查!”
徐阶急忙道:“万岁,王忬抗旨不尊,其罪虽大,然其久在边关,于军务颇为熟悉。杨司马本次北上,尚须他在旁参谋一二,以效犬马。不如待北边大胜之后,再问其罪。”
嘉靖皇帝道:“这老儿猪油蒙心,脑筋糊涂,要他有甚用?这样吧,陆卿派锦衣卫随杨卿去昌平,待交接清楚后,再将王忬逮捕。”
徐阶听得王忬终究还是躺枪,心中颇有些无奈,却又不敢再争辩。这样看来,在天子面前,严家还是受宠颇深,尤其这新参合进来的严鸿,简直成了朝堂上的新贵。而在出永寿宫后,严嵩那阴冷的目光,更似一个直接的信号。严徐两家,弄不好是要开战了。
等回到泰山胡同的家里,只见张居正已在等候。徐阶微微一笑,对这位高足说了今日在永寿宫中的情形。说完之后,徐阶叹道:“本来济南救与不救,朝廷自有决议。便是老夫,也留有出兵山东的后手。只是天家为了一严鸿,不惜兴师动众,甚至将王督宪下狱。以此看来,严家势力依旧,我等的韬光隐晦之策,却尚需时日。哎,今日在永寿宫中,老夫不敢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