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5页)
“首先我采访他是建立在愿意的情况下,我想办法让他主动。我从他的话里挖他下面的问题,顺着来,他就会继续说,这是一个互动。”
“你的采访是擅长用开放式的还是闭合式的提问?”
“开放式的,不能提让嘉宾回答Yes、No的问题,一定是打开式的问题。”
“你不了解他的生活,怎么让他给你一些鲜活的内容?”
“现场挖,当然有些经历我也会知道一些,但是不要太详细,太详细了没有新鲜感。其实我不太喜欢电视的采访,我喜欢平面的采访。平面是互动的,我在了解你的同时也让你了解我。但是电视访问我只能提问题不能入镜,对方说话的时候我是闭合的。所以我只能用眼神、表情、手势跟他互动。或者他说多了我用手势表示OK,再提问下一个问题,我是无声地跟他交流。”
“电视采访有什么特点?”
“电视访问要求有节奏感,等对方说完以后你再说话。当年有一个日本女孩跟我去采访黑豹,她说要看我现场采访。我在采访的过程中,她觉得特别有意思。我是用我的肢体语言来互动的,我的表情还要体现出我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我用这种沟通方式。”
“全方位的沟通?”
“对。做电视我不入镜,但是我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所以采访中我是隐身的。”
“隐身式的采访是最时髦的,因为核心是被访者不是采访者。”
“我引出他的线头,不断地揪出来。所以我跟他的互动,不只是声音语言,还有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眼神语言。”
“用你的阅历跟他的阅历对话?”
“经常有嘉宾答非所问,滔滔不绝,没有中心。那时候你一定要显示你的果断,说No!不能由着他说。电视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像平面媒体有时间可以等待。所以你一定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手势,我很擅长说No!
“访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经常在聊的过程中我想好一个问题,但是听着听着就忘了,只能急中生智想下一个问题。
“我在访问温兆伦的时候我说你是不是信佛?他说我信佛。因为我在跟他沟通时他给我的信息是那种感觉。”
“每次在访问时你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全部投入。不是两层皮,我问你答。”
“但是又驾驭又贴近是两条线啊?”
“这里边有感性和理性的成分。我的提问是理性的,但是我的沟通是感性的。我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在那个状态下我会怎么做、也是他会怎么做的事情?”
“你说过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给他们感性和理性,他们也回应你吗?”
“他们会愿意倾诉,因为我特别投入。”
“他们中间有演的成分吗?”
“有演的成分,但是演的成分我一看就能看出来,瞒不过我。”
“你采访力求真实吗?”
“我采访的时候会设陷阱,要他落到第三步,我会从第一步开始,说着说着到了第二步,然后再说就到第三步去了。这样自然就真实了。”
“在Channel[V]采访过多少嘉宾?”
“一周一个嘉宾,还有很多专题人物和新闻人物。”
“你做了什么?”
“编导。人物采访、新闻拍摄、专题策划、节目撰稿、嘉宾联络、制作统筹,我最大的能力是协调,时间上的协调。那么多人,什么时间采访谁会安排得很好。否则会浪费时间,北京这么大,路线那么远。我会特别好地协调采访的路线和时间。”
十四 Channel[V]成就了山奇,山奇成就了《非常中国》
95年12月31日22时30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