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4/4页)

将冯玉祥所害,背后捅了他刀子,冯于阵前的反戈一击令吴猝不及防应声倒地;但史家多认为,是曹锟拖垮了他。曹锟的贿选致使中国走马灯似的政坛乱象迭起,国内局势如沸腾的大锅,终至人神共愤,最后使直系功败垂成。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中国,独步天下的美梦便成为梦幻泡影。吴佩孚头脑里的传统观念是扎了根子,举手投足都是传统的规范!曹锟曾有恩与他,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都不能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锟那么不受人爱戴,登上总统宝座后只知道在后花园里寻欢作乐。他却宁肯躲在洛阳,远远地打量着老上司的胡闹,也不愿背上“犯上作乱”的骂名;无论局势如何反复,他还是稳坐钓鱼台——当初惊悉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叛变、本军形势危急之际,他的日本顾问焦急地请其与昔日的老师段祺瑞携手应付危局,他却大谈“千古不磨之成文宪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坚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不做违背四千年“成文宪章”的事;无论叛将如何讨饶,他不宽恕容纳——冯氏的国民军发动第二次政变后,满以为驱逐了段祺瑞会使吴佩孚高兴,便通电要全军投靠吴氏门下,吹捧“吴玉帅”有“命世之才”,并表示:“此后动定进止,惟吴玉帅马首是瞻。”但他接到通电后,却只批了四个大字:“全体缴械”,愣是把冯玉祥从送上门可以利用的鞭子,逼成了一把能灼伤自身的利刃;无论外力是否可借,他也不稍加利用——外国人的拉拢,外国人送的武器,都被他一概拒绝。

文章将军——吴佩孚(4)

我们可以替吴大帅设想,只要他不那么“固执”,稍微圆通一下,他本人的命运乃至北洋集团的命运,都极可能因而改变。历史也会是另外的样子,但历史不能假设。起吴佩孚于地下,饱读诗书的他还会以关羽岳飞为模范。因为秀才出身的吴佩孚还没有完全被“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的权谋所覆盖,虽然太多的战争血腥应该教会他怎样为了自己把道德放在一边,但对有些从传统文化出来的人来说,道德是他的精神的根脉,失去了根脉,他会有种不能承受之重。其实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无义战时期,这种道德主义的行径就已经被敌手嘲笑且利用了:那个“仗义”得非得等敌国的军队上岸列好阵后再出兵的宋襄公就是这个样子?宋襄公曾被毛泽东在一篇文章里嘲笑为蠢猪。

权谋和机变与道德是两回事,但是我们能指责吴佩孚道德上不知圆滑机变么?好像我们会陷到另一个困境里,当日本人来了,很多的军人在活着还是操守气节两者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多数选择了合作活着,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很少有像吴佩孚身上鼓荡出道德的勇气。

一九三七年,日本占领北京,蒋介石劝他南下,他回电说:“世上有桃源则去,未有则不去”,有人劝他搬进天津租界,他有句名言:不借外债,不入租界,不纳小妾。吴佩孚的发妻张佩兰是一个普通小店铺老板的女儿。两人结婚时吴佩孚还是一个破落的穷秀才。后来吴佩孚辉煌后,始终不肯抛弃其糟糠之妻。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人无子女,其妻劝吴纳一小妾,不要断了吴家香火,吴不从。

一九二二年,一个德国贵族女子,迷上了吴佩孚。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当面求爱,被断然拒绝。该女子还不死心,回到上海,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几个月后,所有的情书都没开封地退了回来,最上面的一个封面上写着“老妻尚在”四个大字。

吴佩孚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民族气节。早在他一九二四年战败下台时,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钱帮他东山再起,吴佩孚当时就拒绝了:“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比起那些挟洋自重的人来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一九三七年北京被占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