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3/5页)

张良拗不过吕后,只好吃了。

按历史考证,张良不应该姓张,应该姓姬才对,他们这一支又叫“旧姬韩氏”,后来改姓张。这一支在韩国可是世代卿相,张良的祖上就有五代人做过韩国的丞相,可谓韩国的名门望族。也正是这点,韩国灭亡之后,张良耿耿于怀,立志为韩国报仇,才上演了流传千古的“博浪锥”,在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之地,用力士行刺秦始皇,误中副车。

周冲之所以急着来寻访张良,是因为张良有胆有识,他要是没有胆色,根本就不敢行刺秦始皇,博浪沙遇刺是秦始皇一生中遇到最为凶险的两次暗杀,另一次是荆轲刺秦。

谁都不能否认,张良是一个天才,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天才。在博浪沙行刺失败后,张良被通缉,就躲到圮上,才遇到圮上老人送给他《太公兵法》一事。别以为有了兵书就可以成为军事家,要是这样的话,世面上流传着那么多的兵书,又没几个人成为军事家。

军事家不是区区几本兵书堆出来的,是聪明的才智加上勤奋打造出来的!

张良得到兵法后,并没有任何人指点他,都知道圮老人不见了,变成了黄石,他是凭着自己的才智研读,终于成长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享有“一代帝师”的美誉,对于他的才情,没有任何人敢于怀疑。

周冲知道此时的张良一是恨秦,发誓要为韩国复仇。二是他仅仅是拘束在韩国这个一地之国的理念中,还没有认识到天下大势,更没有认识到统一的意义,因而他的行为接近于“愤青”或者说“热血青年”。

但他是个可以改变的人,一部《太公兵法》使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天下一统的好处,谏阻了汉高分封六国旧王的决定。当时,汉高祖把印章都刻好了,在吃早饭时间问他,他一连提出了好几条不能分封六国旧王的意见,让汉祖把已经定下来的事情给废了。

张良要是还拘束在为韩国的思想里的话,只需要轻轻一句话,韩国就恢复了,他之所以谏阻汉高祖,那是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改变了,认同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意义。

不要以为张良头上有这么多的光环,他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实大谬不然,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所言所行让人大跌眼镜。要是来得迟了,他肯定是跑掉了,以他的才情,要找到他很难,恐怕只有等到“博浪锥”出现去了,是以周冲把事务略一料理,扔给内史腾,换上便服,带着几个虎贲卫士就来了。

老头的拐杖靠在门框上,头靠在门框上打瞌睡,享受着暖阳。闻言抬起头,眨巴着惺松的睡眼,打量一阵周冲,道:“张良,哪个张良?老汉没听说过。”

此时的张良还名不见经传,顶多也就是一个豪门公子哥,再有点聪明,老汉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很正常。要是换个人肯定是走开了,细心的周冲却发现了可疑点,因为老汉的眼神有些警惕,他肯定是知道,只是不愿意说。

新郑刚破,秦兵横行,虽因周冲的严令约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毕竟敌国军队入城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不放心,内怀恐惧的事,老汉心生警惕也在情理之中。周冲走近几步,蹲下身,笑道:“老伯要是有难言之隐,不愿意说,我周仁也不打听。老伯,周仁告辞了。”转身就走,轻叹一声道:“张良兄弟,你对大哥的恩德,周仁是无法报答了。”装作一副一步三叹的样子,任谁见了都会信以为真,不会想到他是在说谎。

“等等!”老汉拄着拐杖站起身,道:“请问这位先生,你认识张公子?”

要说周冲认识张良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周冲却点头道:“认识,认识,他对我可是有活命大恩呐!”一副感激之情跃然脸上。

老汉仍然不放心,道:“那你说说张公子长啥样?”

不要以为周冲和张良相差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