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3/5页)

情,官员们为了政绩,难保不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因而不得不防。司冲以为应该设立秘密的监督机构,招募秘密地谍报人员。寸他们进行专门训练。分派到各处去明察暗访,收集证据。生就好比一把悬在官员头上的利刃,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皇员不得不怕,不敢不尽心尽力。”

明朝锦衣卫弄得天怒人怨,骂声载道,细细一想。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好的,官员要是没有人进行监督,那还不乱套。帛衣卫之所以弄得骂名干载,说到底不是这一制度本身有错,而是错在一是给予的权力过大,又取证又抓人。习题自然就大了。再加上阉宦从中渔利。毫无节制,要想不乱都不行。

我们可以假设,要是明朝地锦衣卫只有取证地权力,不能抓人的话。会是什么样呢?再假设要是明朝皇帝用来主管锦衣卫的人不是太监,而是公正廉明的正直官员,又会是什么样呢?不用说也想得到。

李斯反驳道:“王上。周先生提议虽好。只是臣以为此法有待商量。若是这些秘密人员不法。栽赃陷害,胡乱抓人。岂不要乱套。”

韩非沉思着道:“李大人之言未必,这要看如何使用了。

“你们先别争,还是听周先生说清楚了再说。秦王挥手,道:“周先生讲下去。

周冲接着道:“王上,李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周冲以为这些秘密人员。只给他们收集证据的权力,不给他们抓人、断狱地权力。至于他们能不能尽心尽力的事情,这好办,功者赏,过者罚,正大秦之所长也。

“哦,原来是这样。李斯恍然大悟,道:“我是多虑了。”

秦王的眼光却比李斯远大得多,一语切中要害问道:“请问周先生,谁来处治这些官员呢?光有证据不行,若是不问罪,岂不空忙一场?”

这个问题正是周冲接下来要阐述的,周冲还没说,秦王就问出来了。道:“王上圣明!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也好办。王上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专管断狱之事,这机构只管断狱,却不能取证,更不能抓人,但他们的断狱却不是别的机构所能推翻。

秦王思索着道:“周先生的意思是说取证的只管取证。抓人地只管抓人。断狱地只管断狱,各行其是,各不相干,这事咋看起来很难协调,仔细一想不愧是高明主意,断狱就公平公正了,要杜绝冤狱不太可能,但是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冤狱。夫秦历来崇尚法治,要老百姓有冤可以伸,有苦可以诉,这办法好,只是要如何实施,你们都来说说。

李斯他们还没有发表看法,周冲接着道:“王上,为了防止断狱出错。过轻或过重。可以再设一机构,专门制衡断狱机构。断狱不公的可以提出不同看法,申请重断。b且断狱的人不能是一个,要几个人一起来断,如此一来。就公正得多。

周冲的想法就是引入现代司法制度,当然秦代的司法制度不可能全盘引入现代司法制度。但可以择其可用部分引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推崇法治的帝王之一,极有可能赞同周冲的提议,是以周冲决心一试。

秦王的洞察力再一次得到验证。分析道:“这就需要三个机构。一个主管断狱,一个主管执行,一个主管监督,要是实行得好,给予他们真正的权力,那么冤狱必定大量减少。

“这么着吧,断狱地时候再叫老百姓去看。一是警醒他们不要犯罪。二是有利于监督。老百姓都知道了,也更易为我们秘密人员发现。这主意不错啊!”

现代审剩之所以公开审判,一是我们常说的教育老百姓,二也有监督作用,秦王一口说出,真是难能可贵。

李斯韩非法家集大成者,略一转念头,立明其理。赞成道:“这主意好。完全可行。

“你们以为如何?”秦王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