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为这不用费脑子,径直打过去就是了。而维护街面、安抚百姓这些费心劳神的事,还要靠李鹤年来办。靖安县里不论多复杂的纠纷、多难缠的人物,没有他李鹤年趟不平、摆不定的事。而且不单事趟平了,人家李鹤年嘴里说出来的话,不论让谁听起来,还都那么有道理。刘得功心里常感叹,这李鹤年是做大事的人,他这样的人就是《水浒》里的宋江、《杨家将》里的寇准,将来那肯定是要治国平天下的。自己跟着他,总会有沾光的时候。
几天后,南面来了太平天国的一支偏师来攻县城,本地驻防的绿营兵们装模作样地抱着兵刃上了城头,放了几铳后就争先恐后地从北门溃逃出城去。李鹤年与刘得功事先派人通知了街面上的众商铺,让大家多备下木头、沙袋封堵门户,又多备水缸存水,预防劫掠的兵祸。清军逃走后两个时辰,太平军开始进城,先是先锋队冲进来封了府库,在粮仓、水井等处设了岗哨,然后拎着许多灌了石灰水的木桶,拣平整的墙上刷安民告示。接着是大队的太平军整齐列队穿城而过,到城北的九岭山上驻扎,城里只留下了数百人的小队驻守安民。
靖安县令早已随着溃兵逃走,城中许多大户也收拾细软逃往省城,李家老爷昨夜就安排了六七辆大车,带着老婆儿子直奔九江,偌大一个家只留下李鹤年看守家业。刘得功无处可去,便取了长枪腰刀住到李家,与李鹤年作伴。
太平军进城后没有像官府传述的那般抢掠商家,也没有屠城、杀人,只将县城的粮库、银库打开,雇人向九岭山运送,工钱十分优厚;有时去商户砸门买货也是按价付钱,决不强买,还派出人维持街面秩序,拿住了不少妄图浑水摸鱼的地痞,还真揪出其中一个斩首示众。一时间县城里的人心开始安定下来,街面上也有了些小心翼翼的行人,众人都觉得,这“长毛乱党”并非传闻中那么可怕,不是红头发绿眼睛的恶鬼,不过是将发辫散开的普通人而已,但这些人似乎军纪很严,颇有些仁义之师的作派。
李鹤年与刘得功不敢出门,只站在自家房顶上向外张望,见到街面上平静如常,颇有些惊讶。刘得功问道:“大哥,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长毛乱匪要是所到之处都如这般,倒还真是个打天下的样子。”
李鹤年摇摇头道:“大清国从入关至今二百年,常言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如今沉疴难返,但我看改朝换代未必就这么简单。”
刘得功摇摇头道:“难道你还看不出,那群熊包绿营跟这些个太平军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唉,咸丰咸丰,税加两成。现如今真要是有个不用交税的世道,该有多好。”
两人日夜不敢合眼松懈,困得极了也就和衣抱刀打个盹儿,只怕有人来抢劫财物。谁知第二天一早,却发现街头一个太平军都不见,原来昨夜里,守城的这一队人马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撤到城外,同大部队一起开拔了,只插了数十个草人穿上战袍插在城头,作为疑兵之计,草人身上还用毛笔写着“清妖免送”的字样。天色大亮后,满城的居民纷纷走出门外,才发现太平军真的撤走了,城里的商户、人家,秋毫无犯,若不是满墙的“诛清妖,免赋税、求太平”之类的大字,真不像有支大队人马驻扎过一般。
有运粮去九岭山回来的人也四处宣讲,说在九岭山给太平军搬运,与给驻军绿营干差大不相同,人家太平军不但不打不骂,还给水喝,说话和气,不克扣工钱云云。而三年后,刘得功才知道,当初在靖安县穿城而过的那位太平军大将,竟然就是自己的主将:十六岁入拜上帝会、十九岁封王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靖安县县令逃亡,师爷也不见了踪影,县城内一时无人主事,众商户便推举李鹤年维护地方。李鹤年当下也不推辞,只是忙着叫人准备铲子,将墙上太平军留下的字迹统统铲掉,又叫凡是给太平军干过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