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耳听着寺内钟鼓齐发的雄 浑回响,在撼人心魄的佛号声中伫立不动。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93节:第二十四章(4)
他虽藏身于众生之中,却又高于众生。他俯视着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带着 他们的虔诚信众共同去做一个飞达天国极乐世界,飞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梦。
几位平民着扮的宫中武士,貌似在听经说法,实则却是在严密地巡视四周,警觉 地保护着武帝的安全。
法事将要结束时,信众在高僧们带领下的持号诵经之声,一如雷声穿过云层回荡于中岳嵩山群峰诸崖间…… 亲自勘察了境内佛道两教实情后,武帝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泛滥对国家 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间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见解。
几天后,上大夫来和转来了一份题为《省寺减僧疏》的奏折,武帝当时就被这份奏 折给吸引住了。他一边批阅一边叫好,还不时用红笔圈圈点点:“国治不在浮屠。唐、虞 无佛屠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无浮屠以治国而国得安……”奏折中还反复论说朝廷 不应为少数僧侣谋,而应为天下百姓谋,若能“废除佛道,便可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从此 ,一个“六合无怨纣之声,八荒有歌周之咏”的清明盛世便会呈现于人间。
阅完奏折,武帝把来和召来细细询问了一番。来和奏明武帝,说上这份奏疏的是一 位来自益州的游士,姓卫名元嵩。此人不仅精通阴阳历术,且善于触物唱咏。
有关他的出身经历,最令武帝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卫元嵩原也是佛门僧人。只因亲眼目 睹近世以来佛道二教过盛过滥,预感任其下去不仅将成国家百姓之祸患。因水满必溢之 故,最终佛教本身也会因此滋生灾厄,受到连累。于是,他在师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还俗并开始 游说于天下。
武帝从这份《省寺减僧疏》奏折中,发觉此人文采过人、胸襟不凡。于是令 来和亲自传旨,召卫元嵩进宫。
卫元嵩奉旨进宫觐见时,引经据典,畅所欲言,并当面奏请武帝以国家百姓为重 ,立即削减二教。同时还提议: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个信道观,专门研究释、道、 儒三教的精髓义理,以博采众家之长,从中撷取出可以辅佐朝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一套 要策。
这个提议也令武帝觉得耳目一新,因为三教中的许多名流其实都是博学多才之士。
如此一来,他们的才学便可拿来为朝廷治理国家所用了。
与卫元嵩的一席叙谈,武帝发觉这个其貌不扬、一身布衣的游方贤士,不仅上通天 文、下知地理,对宗教义理和治政方略上也有一套过人的见地,决计破例晋拔为大周文治的 辅臣。并即刻召宫尹和内史官拟诏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观,任卫元嵩为掌管信道观的要员, 同时晋封卫元嵩为蜀郡公,邑两千户。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94节:第二十五章(1)
第二十五章
统阅了一番百官和三教名流论说佛道二教的奏折后,武帝已经成竹在胸了。
他又令内史官下诏:召集大周文武百官和境内黄老名士、释迦高僧和儒家名流,就释 道儒三教于百姓国家的功过利弊进行廷辩。
浩阔的大德殿前隐隐透出一种肃穆而焦灼的气息。今天,众人似乎都有了一种预感 ,此番廷辩极可能关乎着各教的存亡去留。廷辩开始后,各教首领之间争辩甚是激烈。道教 首先攻击佛教奢华不净,佛教则揭露黄老之玄虚不实。儒家名流则从维护朝廷政权、国家 稳定和中夏正统文化为本,不仅对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给以无情驳斥,也对道教的 虚幻荒诞发起了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