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2007于通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晚安,好运》:议论文?
小说被拍成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散文被拍成电影是大多数作者导演愿意干的事情,但议论文(政论)被拍成电影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此片可以做为一个范本,但需要提出的是影片中有一个叫莫罗的斗士,这是议论文能拍成电影的前提。
许多国人对此片推崇倍至,因为它讲述了新闻自由的胜利。
我们先看一下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二战的阴影,专权的因素,使得全世界都犯有一种左倾的毛病,美国后来导致民权的进一步爆发,这是政治上的进步,欧洲有些特殊,导致的是新浪潮的兴起,这是艺术家们的另类的风格,但东方则专权更加专权了,才有了*之害。于是,我们多少有些不平衡的心理因素,也因此对本片有种敬崇的心理。
但在本人看来,这种敬崇是盲目的,莫罗的英雄事迹在东方根本没有传奇的空间,就如我们说鲁迅先生若活到*是他的幸事还是不幸一样,这种假设很无聊,但却没有人敢直接面对,因为我们想到的答案往往是可怕的,为什么,因为历史证明我们的思维中没有好的希望,所以才有了举国的盲动行为,与美国莫罗式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
承然,莫罗是一位斗士,但在中国他只不过又是一位牛鬼蛇神,恐怕这是勿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莫罗的英勇会产生一种自卑,这种自卑造成我们对此部影片的推崇。而不是此部影片到底有多么地好,多么的激动人心,多么地震撼心灵。
也许说出上述言论代表着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暂且不去考虑!符合快餐时代的作法是,我们要真实,新闻要真实,要良心,与那时代的政治环境不同,现在商业对新闻界的渗入更为可怕,虽然人身自由不一定受到*,但群众处于一种欺骗中,知情权受到了严重的玷污,商业蒙蔽了新闻界的良心与真实,然后新闻界则蒙蔽着受众们的良心与真实,如此循环,没有真实,何来的斗士!
上面由感而发,不在影评之列,只是为了说明若将政治因素参与到本片的分析之中,很大程度上会有失公允的,尤其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横向的比较也毫无意义,中国式的野蛮向来是与文明共存的,适时的爆发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无法相提并论的。
回到影片,黑白片,复古,这一切造就了影片的特色,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年代的语境中,形式体现在内容上,比较完美。
但很可惜,开篇便是一大败笔,莫罗讲演,下面的群生相冗长无趣,实在想不明白,还没有进行必要的人物情节铺垫,为什么就来这么一段呢?如果放在结尾处恐怕更好一些,毕竟那时候观众对莫罗已经有了认同感,所以这种群生相则适时的出现,表明了是一种人们的意愿。但放在开头,个人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说实话,看了这样的开头,心中多少有些反感,于是困意袭来。但好在反麦卡锡的情节并没有让我失望,整部影片的回忆段落是一气呵成,尤其在节奏的把握上相当值得称道。
一部影片的节奏大概需要几个方面来组成,语速,剪辑,场次长短等等。
本片在这方面做得都十分地到位,首先是语速,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由莫罗这个人物所决定的,而且处于当时的那种环境中,人人自危的生存状态下,还包括电视台本身的工作性质都决定了语速的重要性,不但快,而且掷地有声,令人几乎来不及细想便投入到这场政治辩论中。我们完全可以把本片当作一部法庭片的范本来看,倒是剧情中的法庭戏以纪录方式演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这种苍白无力则恰恰表明了麦卡锡们的莫须有,其主义的立论上的无根据,所以,莫罗以及同事们的语速不但起到了加快节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