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3/5页)

个军团难以为继,也就无法向巴黎进军。

当天,德军在比利时境内的战斗打得极为顺利。

虽然阿尔贝一世已经下达了战争动员令,比利时军队开始集结,但是德军的推进速度更快,比利时军队根本来不及进行抵抗。

战场外面,真正的危机正在逼近。

得知德军入侵比利时之后,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在当天上午前往议会,正式提出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

虽然这个时候,仍然有不少议员认为英国应该保持中立,而不是积极卷入欧陆战争,但是《伦敦条约》摆在那,英国对比利时的独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利时国王也已发出了请求。

经过数个小时的紧张辩论,当天下午四点,英国议会下议院通过了首相提出的战争令。

随即,英国首相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入侵比利时、破坏了比利时的独立地位为由,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

有趣的是,到这个时候,包括阿斯奎斯在内,众多的英国政界大腕都认为,只要英国宣布参战,战争就将在几个月之内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不得不从比利时撤军,接受由英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为此,在英国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的时候,英国外长格雷还把一份调停草案交给了帝国驻英大使,提出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撤回已经出动的军队,恢复到战前状态,英国就愿出面调停。

显然,英国此举极为荒谬。

也许,在阿斯奎斯等人看来,英国参战能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造成压力,从而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停战调解。

问题是,在迈入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机器根本停不下来。

别的不说,就算德皇愿意在这个时候接受英国的建议,与法俄和谈,帝国的将领也不会答应。要知道,当时连一向反对小毛奇的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等人都认为,德军的作战行动十分顺利,有很大的把握迅速击败法国。

另外一方面,法俄也不见得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

奥军已经攻入塞尔维亚,俄国不可能、也不指望通过谈判让奥匈帝国撤军,只要俄国想打,法国就不能脱身。更何况,在法俄眼里,优势不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这边,因为只要俄国完成了战争动员,就能压垮德意志第二帝国。别的不说,四百万俄军、加上能够动员的六百万预备役军人,绝对是一股恐怖的军事力量。

至于奥匈帝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参战的情况下,更不会轻易罢休。

第七十一章 下基层

不管是法俄,还是德奥,都没有休停的打算。

当时双方高涨的战争热情,都基于一个相当错误的判断,即交战双方都认为,这将是一场与普法战争类似的战争,而且双方都有很大的把握在几个月之内击败对方,取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当时双方知道,这场战争将延续好几年,导致三个帝国灭亡,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显然,盲目的乐观,特别是弥漫在军方高层里的乐观情绪,成为助长战争、推动战争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两日,德意志第二帝国先后向英国、俄国与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也向俄国与法国宣战,法国则向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要到八月中旬,英国才会向奥匈帝国宣战。

八月六日,冯承乾就离开了柏林,前往威廉港报道。

按照德皇的安排,现在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帝国海军司令部作战参谋,二是帝国皇室海军特派员。此外,德皇还对帝国海军的人事安排做了调整。虽然在冯承乾辞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之后,提尔皮茨为帝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多年来,提尔皮茨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管理与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