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2/5页)
比较简单,即扩大舰载战斗机的防空区域,让战斗机担任部分侦察机的任务,在确定了周围海域没有敌舰之后,再启动雷达。如此一来,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就不大可能被敌舰截获。
问题是,美军并没总结出这样的战术。
美军采取的办法是首先出动侦察机,在搜索了周围海域之后,再让雷达开机,而不是扩大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区域。
当然,这也与美军的编制有关。
防空区域面积与战斗机的巡逻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战斗机的巡逻半径扩大一倍,防空区域面积就要扩大四倍,因此在保持防空战斗机部署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三倍。即便只考虑外围拦截,即防空战斗机只对来袭机群进行截击,那么防空线的长度也要增加一倍。在敌情不明,特别是不清楚敌舰队所在方位的情况下,就得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
美军的航母大队只有两艘航母,总共也就只有四十八架战斗机。
即便不考虑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一次也最多只能出动二十四架战斗机,并且让所有战斗机分两个批次轮换升空巡逻。如果二十四架战斗机都以四机编队活动,每个编队也就只能警戒在六十度的扇形区域内活动。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飞行员最多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敌机,如果天气不够良好,可视范围还将降低。由此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在只出动二十四架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半径不会超过四十公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为五十公里。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防空区域的半径。
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战斗群里,至少有七十二架战斗机,最多能达到一百四十四架,因此一次能出动三十六架以上的战斗机执行防空巡逻任务。在同样采用四机编队的情况下,能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五十公里以上。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防空战术,则能近一步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一百公里。
当时,最简单的战术,就是让防空战斗机与防空战舰相互配合。
在西南太平洋舰队里,总共有两支航母战斗群,每支辖三艘舰队航母,配备有六艘大型巡洋舰或者防空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作战用途上,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主要为舰队航母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指挥防空作战,配备了功率较大的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驱逐舰的用途之有一个,即反潜。轻巡洋舰在舰队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在防空作战中可以协助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在反潜作战中则能支援驱逐舰。更重要的是,轻巡洋舰上也配备了对空搜索雷达,因此具备较强的对空警戒与搜索能力。
在战斗状态下,轻巡洋舰一般位于舰队外围。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担当了防空警戒舰的角色,是舰队对空探测的主要力量。
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就能与防空战斗机配合,减轻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压力,并且可以针对性的加强某个方向上的防空警戒力度。
在轻巡洋舰的配合下,三十架左右的防空战斗机就能把防空半径延长到一百公里以上。
到大战后期,随着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的性能得到提升,在不增加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能把防空警戒范围提高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问题是,一九四一年时,美军根本就没有类似的防空战术。
因为要首先安排侦察机出发,所以防空战斗机升空的时间较晚。更重要的是,担任防空警戒任务的战舰并没有启动雷达。
当时,美军战舰上的了望员看到的,确实是一架中国舰队的侦察机。
只是,这架侦察机在云层上方,在飞过云层间隙的时候,被战舰上的了望员看到,随即就发生了后面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