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某些诸侯国的历史能够从部落联盟时代历夏、商、周而保全下来。譬如说东周之秦国君王的历史据说可以上溯至三皇五帝时代,跨越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时期。这或许有秦国的诸侯国君自我贴金的成分,但并不排除它是一种历史的客观事实之存在。
当然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尽管奴隶制时代之诸侯分封制甚至较之封建时代之中央集制权更能保持对国家政权的有效控制,但当国君之荒淫无道、巧取豪夺已经严重地殃及到各诸侯国的利益时,当社会经济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时,则一个王朝的变更也是在所难免的。
中国历史,有着非常严谨的秩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有着超乎纯常的延续性。这是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对于促进生产力之发展,对于形成一种稳定的民族心理沉淀有关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可以断言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有着如此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华民族这样有着如此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古代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民族智慧将激励后人们为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更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郑庄公评述
郑庄公,春秋初年郑国国君。他对内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对外于公元前714年大败南侵的北戎军队,于公元前707年大败周桓王率领的蔡、卫、陈三国军队。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召齐国、卫国、宋国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郑庄公所在的时期是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郑庄公事实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春秋争霸的序幕。
一、郑庄公克段
如何立嗣一直是困绕旧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命题,到底是根据惯例直接立长为嗣,还是根据喜好选择自己最溺爱者,还或者是从众多子辈中选贤任能,现实给予了多种的选择性,历史也给出了多种例证。这种种例证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同一因会结出多种果,并非呈直线发展,因此让后人困惑不已。
郑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即掘突),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前757),武姜生长子寤生,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又生次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姜氏不喜欢他。次子叔段长得一表人才,且力大善射,武艺高强,特别博得姜后的宠爱。姜后屡次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应该立为嗣。武公都以:“长幼有序,不可紊乱”为由没有准允。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又多次在武公面前说叔段的贤能,“欲立段为世子,公弗许”。只以小小共城为叔段之食邑,号曰共叔。是年,武公病逝,寤生继位,这就是郑庄公。
庄公虽然继承大位,同时沿袭了周士卿之位。母亲姜后念念不忘的还是如何让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叔段登上君位。她见叔段无职无权,心中大为不满。庄公元年,武姜先是请求将制地作为叔段封邑。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遭到庄公断然拒绝。武姜改而威逼庄公把京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庄公仍默然不肯。姜氏负气地说:“再不肯,不如将他驱逐到他国以养家糊口!”碍于母亲请求,庄公也只好答应。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何况共叔是太后的爱子,如果封之大邑,将产生两个君王共存的现象,国家将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庄公说:“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
共叔谢恩毕,入宫向母亲姜氏辞行。姜氏屏去左右悄悄对儿子共叔说:“你的兄长不顾及同胞之情,对待你太薄情寡义。你今天这块封地是我再三请求才为你争取到的,虽然他勉强同意,但是心中并不乐意。你到京邑后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