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3/5页)

长立幼,激起长子安庆绪的强烈不满。安庆绪与李猪儿合谋,于至德二年(757)正月,杀死安禄山,诡言受命称帝。

当时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史思明,郭子仪收复了河东郡。唐肃宗令广平王李与郭子仪统率朔方军与借来的回纥兵共计十五万,从凤翔出发攻克长安。

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留守范阳的史思明收其残部,为安庆绪所忌,遂率所辖十三郡八万兵马降唐,被封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朝朝廷恐其复反,欲设法消灭之。事泄,史思明又反,并与安庆绪互相呼应,战事又起。

759年三月,史思明驰援被围困的安庆绪,解邺城之围,不久杀安庆绪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九月又攻占洛阳。

761年2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从此叛军将士离心,屡为唐军所败。两年后(763),史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平定。

从此唐朝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少数民族方面,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乘边镇兵力空虚之机,大举进犯,先占河西陇右。763年,吐蕃又率吐谷浑、党项、氐、羌共二十余万兵入大震关(在今甘肃陇西),深入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京师震动。

唐代宗见吐蕃兵逼近,仓皇逃出长安,奔向陕州。第三天吐蕃入长安城,大肆烧杀抢劫,长安变成一座空城。吐蕃掠获城中士、女、百工准备归国,郭子仪虚张声势,将其吓退。吐蕃撤兵到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成(今甘肃成县)、渭(今甘肃平凉)一带待机而动。

凤翔以西,州以北,陆续成为吐蕃属地,唐的西京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

南诏皮罗阁死于天宝七年(748),他的儿子阁逻凤继承王位,天宝九年(750)与唐朝矛盾激化,导致兵戎相见。此后,唐多次对南诏用兵,均无建树。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困于内乱,无力再攻南诏。而南诏常与吐蕃联兵,侵扰唐的西川一带边境。

天宝十五年(756),南诏派兵协同吐蕃兵进攻唐州(今四川西昌),夺取会同(今四川会理),占据清溪关(在今四川越),唐至德二年(757)又攻唐境,再破越。唐都护遭擒,军队全部被俘。唐大历十三年(778),阁逻凤卒,其孙异牟寻继位。次年与吐蕃合兵十万,分三路进入唐剑南西川,并打算攻取成都,但被唐打败。

异牟寻迁都大理,吐蕃封他为“日东王”,将南诏作为吐蕃属国,向南诏征收大量兵役、赋税,并于南诏境内驻兵,引起南诏的强烈不满。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异牟寻下决心与唐交好。次年正月,与唐在点苍山会盟,从此断绝了与吐蕃的往来。

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南诏配合唐军连破吐蕃。总之,唐后期虽然和南诏发生过激烈的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仍很频繁。

而唐朝的本国也险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根据史料记载: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藩镇凭借军队各据一方。当时安史余部尚有很强的实力,唐无力平定,只好默认既成的事实,就地封他们为节度使。其中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势力最强,他们“招令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其次是平叛中涌现的一批战将,效法安史降将,纷纷拥兵自重,“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地方行政、司法、财税大权被他们完全操纵。

方镇死后,或父子相继,或部下拥立,名义上申报朝廷,实际上朝廷无法干预。唐德宗曾企图削藩,不批准成德节度使的嗣位表章,造成“四镇之乱”,方镇权重依然如故。到宪宗时,决心削藩,也取得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